《别说你懂英语启蒙》读后感
作者王青是UCLA的应用语言学博士,把四岁多的儿子从中国带去美国移民的娃爹。今天花半天时间匆匆翻完,感觉至少是诚意满满的一本书。没有卖广告,也很少自我吹嘘。对于时下流行的一些英语早教做法的批评有理有据还颇有砸人饭碗的胆识与良心。作为英语老师和妈妈我是有收获的,这收获部分来自对自己做法得到肯定的心安,部分来自新知。
封面上诱人的几个问题我根据作者的意见来个快问快答:
能像学母语一样学外语吗?--不能。
少儿语言学习不领先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吗?--不会。(作者有大量实例说明了青春期之前习得的外语后来不用可能会忘的一干二净。而且给襁褓中的婴儿磨耳朵没有任何意义,属于“不可理解的输入”,这一点是有研究支持的。)
Phonetics与中国孩子有什么关系?--基本没啥关系。(所谓“自然拼读”—加引号是因为作者连这个翻译都觉得不妥—是人家母语的孩子先有听说打底,自然可以掌握一些基本拼读规则然后连蒙带猜的认单词阅读。就像我们看到da4 be# dan4这样认不全的拼音也可以蒙对一样。可是你换成学汉语学了一段时间的老外来试试,完全是一头雾水。)
父母英语不好能教孩子吗?--可以。(这个问题所有回答的专家意见都很一致,我个人认为或许部分原因在于,如果回答是否定的,这书就基本卖不出去了。毕竟认为自己英语好的父母是绝对少数。)
天下有没有“最好的”外语教学法?--没有。(绝对的说法均为错,不解释。)
中国孩子能靠英语吃国际饭吗?--不能。(作者认为哪怕是从事英语专业的中国人,还是靠自己的母语和中国文化吃饭,毕竟比英语水平的话我们顶天了也就是一个普通美国大学生的水平。)
能在家创造一个双语环境吗?--我居然有点记不起来作者的回答了,大概是有可能的吧。但是不能幻想靠放音频视频,要家长亲自下场交际。而且作者也不赞成身处国内却不跟娃娃讲汉语的虎爸虎妈。
作者最后自己总结的中国少儿英语学习的两个要点我都是赞同的:“交际”和“第二语言”。要把学习英语的重心放在交际能力上,而非知识点的学习,这是破中国人学英语低效死局的不二法门。
而二语的概念,就是要让众多的外行家长们也认识到这个专业常识:外语就是外语,极少数天才除外,我们芸芸众生终其一生费尽心力也不可能把二语学的跟母语一样好,当然同时也没有这个必要。更重要的是,认清了英语的二语地位,才能牢牢把握母语的重要性。而且我理解这个重要性还不仅在于作者举例说自己在美国投身商业期间,能读懂中国商人语气表情的那种美国翻译不具备的优势,更在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对于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抬头就能看到李白同款月亮的文化自信和开蒙就学“天地人”的大气格局。
但是我不能同意作者对幼儿提前学英语的否定。我理解这跟他的个人经验有关。他家娃在四岁多去美国前没有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的英语学习,但是去了美国幼儿园后,经过几周痛苦的硬着陆就解决了语言问题。不过这样的例子似乎不能跟国内大多数孩子的情况契合。至于他提到的提前学的主要弊端:增加幼儿的负担,减少更重要的母语接触机会,甚至提前到婴儿期这种磨耳朵的极端事例,我以为都是可以通过适度平衡解决的。
反过来,他认为解决入学后学习英语的困难的出路:放弃听说领先,跳过低幼绘本,直接从读适合六七岁孩子心智水平的全文字的书开始,我实在是想不通在国内的条件下如何可行。因为我自己就是从孩子刚满一岁时给读最简单的分级读物和绘本一路向上,直到现在八岁二年级,也只是勉强读一个桥梁书水平的神奇树屋而已,还要加上威逼利诱。就算是因为我佛系,娃普通导致的进度缓慢,零起点的六七岁孩子能耐烦读的英文书我也想不出来有多少,可惜作者也并没有具体推荐。
但是作者对阅读的重视使我备受鼓舞。我是按照汪培珽的路子,靠读英语书为主来教孩子英语的。甚至连教都算不上,就是大量地读,她要求的话我翻译,她问问题的话我解答,不强求她输出,连阅读理解之类的问题都没有问过,居然就契合上了Krashen大神升级换代之后的free voluntary reading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