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时你允许自己犯错吗?
刚读完台湾心理治疗界“扛把子”王浩威先生的《晚熟时代》,对末尾反复提及的“没有完美的父母”感触颇深。
我们的社会环境、舆论对妈妈们的要求太多了,妈妈们也承认、接受这些要求和指责。
很多网络爆文都是以挑起情绪,引起内疚,赚着妈妈们鼻涕一把泪一把的流量。而妈妈们看完,哭完之后更内疚,更严格要求自己了。
我希望我能传播一种思想,引导妈妈们学会爱自己。
这才是我们社会最缺的,也是想要孩子们得到真正的无条件的爱的根本前提。妈妈们不需要被指责,被教育,只需要被理解,被帮助。
因为妈妈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
妈妈先学会无条件爱自己,才能自然地做到无条件爱孩子。不用内疚,也不用努力控制自己。
温尼科特说:“没有完美的父母,只有足够好的父母。”
我尝试用我的理解来讲一下,不代表完全正确(本来也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理论,只有适合自己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是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一,完美的父母不存在。
如果追求做完美父母,那你就会不容许自己犯错,即容错率低。犯错后就会自责,内疚,焦虑。
自责是批评自己怎么又控制不住。
内疚是,“我决定要做一个好妈妈,但是竟然又发牛脾气了,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焦虑是,“我这样乱发脾气会不会让他心灵受到创伤啊,会不会影响他一生啊!”
(你看,有时候我们学习到的知识更多是用在了攻击自己上)。
在这些情绪的影响下,会更容易爆发下一轮的冲突。然后离自己的目标——做一个完美妈妈——越来越远,甚至背道而弛。
这是因为,一个不允许自己犯错的人,也不能够允许孩子犯错。对自己容错率低的人,对他人容错率也低。
而一旦批评、指责、打骂了孩子,又会自责。心里背负了很多负面情绪的时候,对自己和孩子的包容度又下降一些。
前段时间有个流行词叫“带宽”,现在我想用“内存”来表达。
每个人大脑的内存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有100G内存,你用了50G装了“内疚”“自责”'焦虑“”无助“等情绪,剩下50G要处理工作,要计划全家人的晚饭,还要考虑孩子上哪个幼儿园比较好,房价疯涨到底要不要买学区房……留给孩子的内存又有多少呢?
我想,大家都会有一个经验,当我们劳累了一天,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已经消耗掉很多的能量,疲惫和困倦的时候,对小孩子的耐心还剩多少呢?
王浩威在《晚熟时代》中说,当父母有更多的罪疚,当父母不能真诚的相信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们又怎能无条件的爱子女呢?
二,足够好的父母。
我们都是第一次当妈,不要对自己这么苛刻,不必做到100分,60分既可。
1,60分妈妈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
奥南朵在《对生命说是》中有一章是《对情绪说是》。你的情绪,和你的身体一样,都是你的一部分,排斥情绪,其实就是排斥你自己的一部分,否定情绪,就是否定你自己的一部分。只有完全的接纳它,看到它,它才会转化。
我们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耳熟能详的圣人经典智慧,真正运用起来却是如此之难。
我们80后的父母,是50后60后,他们经历过大饥荒,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这些事件刻在他们的骨子里,融在他们的血液里,他们觉得活着是如此之艰难,所以他们对养孩子的目标是:长大就好了,心理健康是什么鬼?
他们的父母又是生活在战争年代,更加的艰难。这种艰难的感觉代际传递,经由我们的父母传递给了我们。
那个年代,大家都是那样养孩子的,大家都不懂育儿知识,也都差不多贫困。所以没有自责,没有攀比。
到我们养育孩子的时候,赶上了好时代,网络的飞速发展,让我们随时随地只要想学都可以学到各种育儿知识。自己小时候欠缺的,就想从下一代身上找齐。我没有完美父母,那么我就要做孩子的完美父母,让我的孩子得到我小时候没得到的。
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化的父母,渴望完美呈现给孩子。但是养孩子真的是不能预先设计的,这些古灵精怪的小家伙们分分钟就能打破你的完美,让你原形毕露,然后你会发现,不知不觉我成了我最不想成为的那个人——我的妈妈。
说这么多,是想把历史的来龙去脉展现出来,做一个归因。归因不是为了指责父母,而是不再苛责自己。
当我们看到因为家族历史,社会历史的传承,才让我们成了今天这个样子,那么我们就可以停止苛责自己,接纳我的过去,接纳我的家族的过去,接纳我的祖国的过去。接纳过去所发生的所有的事情,接纳由过去这些事情造就的今天的我——常常会控制不住发火的我。
我确实是不完美的,没有人能做到完美,我也不必追求完美。
2,做60分妈妈,留40分给孩子发挥。
现在我们都知道,孩子的身体健康很重要,心理健康同等重要。身体健康很容易看护,但是心理健康就不是那么容易照顾了。
并不是说只有学习了心理学才能懂得育儿,实际上我身边也有目不识丁但是却非常会鼓励孩子,包容孩子,懂得放手的妈妈。有的妈妈有一种天然的敏感性,天然的就知道该如何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可能她从小也是这么被爱被支持的吧。
大部分的妈妈还是要学习一点心理学,才能更懂自己,更懂孩子。
60分妈妈不苛责自己,没有追求完美的心理压力,有张有弛,带给孩子的也是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
允许自己有时候会发火,允许自己有时候做不到,允许自己有时候回答不出孩子的问题,允许自己有时候想偷会儿懒……
允许自己会犯错。
你允许自己犯错吗?
很多人,不仅是不允许带孩子的时候犯错,任何时候都不允许自己犯错。
表现是:爱揽责任,然后陷入自责。(我一直是这样,直到《自我苛责的疗愈之路》那篇文章才好。有兴趣的可以翻我之前的文章,我还不会放链接,哈哈)
发个脾气没有什么大不了啊,是我们太低估了孩子的力量。(我不是鼓励毫无节制的发脾气,随意的使性子。我这篇文章可以理解为是针对习惯隐忍、习惯自我苛责的人而写的。对毫无节制发脾气的人,需要先学习接纳情绪,观察情绪深处隐藏的情结,伤太重的自我疗愈很难,建议看心理医生。)
有时候我们做不到,正好是孩子去发挥的机会啊。
很多家有小学生的家长说,原以为至少能辅导到初中,没想到小学就不行了,孩子辅导我还差不多。可以啊,向孩子请教,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呢。
偶尔偷个懒,甚至让孩子反过来照顾一下我们也是可以的啊。
偶尔犯个错,让孩子抓住个把柄也没什么啊。这样大家就更加平等了哈!宝贝,你看,妈妈也是凡人,也会犯错。
这样环境成长下的孩子,也会对自己较宽容,对他人较宽容。
3,王浩威在《晚熟时代》里说,父母当然可以犯错,因父母之错而受伤的子女,心中的伤痕也是可以修复的。
武志红在《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中提到几个例子,罗杰斯在成为心理学家之前,一直是非常自闭的,他的妻子是他第一个真正的朋友。他很痛苦,认真思考人际关系,并最终找到了爱的真谛——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从此,他比绝大多数人更懂得理解,更能接受别人。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他是出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森田疗法成为治疗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心理疾病的一种非常流行、有效的方法,而他自己在读大学时正是一名严重的神经症患者。
国内著名口吃矫正专家平易,他自己以前就是一名严重的口吃者。他是在进行自我治疗的时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武志红本人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就曾有过一段时间的抑郁症,他在不同的书里多次描写那段经历,正是那段“沉"在抑郁症里的日子,疗愈了抑郁症,在学心理学的时候,仿佛突然打开了一扇天窗,更容易去感受到各种存在,对后来他在心理学上的建树是一个里程碑的作用。
我因机缘巧合接触到武志红的公号,跟随着读完了他的很多书,由懵懵懂懂,囫囵吞枣,到慢慢理解,消化吸收,开始尝试自我疗愈,至今快3年了。这3年里我的成长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从最初的怨恨父母,到现在与父母和解,并感恩他们。如果不是这三年里日日夜夜的困顿与思考,也没有我今天的成长,我对人性的洞察,对自己的接纳,对别人的接纳。更没有我对孩子的养育之"道"的形成。
也许这几个例子有一点极端,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创伤可以修复,也可以化为财富。
苦难不是财富,但若是从苦难中成长了,苦难就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虽然举例中有严重创伤后自我疗愈成了心理学家的,但是我在这里不讨论严重创伤的情况,因为严重创伤,比如,长期虐待,性侵,灾难,突发重大事故等造成的心理问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非常专业的治疗师,非常积极的过正常生活的欲望才可以完成。非常之艰难。当然我们大多数父母因知识不足,理念错误给孩子带来的创伤只是小创伤,是完全可以修复的。)
愿天下妈妈都能够接纳自己,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