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海名家

【玉海名家】卓忠毅公卓敬

2018-05-19  本文已影响8人  a07297ace6c3

                                                                                    御碑亭

  他洪武二十一年(1388)中进士,参加殿试,以一甲二名进士及第,成为榜眼;他不畏强权,不事二主,却惨遭诛杀三族;他为官清廉,生性耿直,死时家徒四壁,“一室肃然”;他的事迹后人代代传颂,“忠贞”二字成为他的代名词——

  卓敬故里无卓姓

  卓敬故里位于飞云云周卓岙村。7月14日,天气时阴时雨,记者一行走访了卓岙村。当车子行驶在飞云江大桥时,远远望去,对岸薄薄的雾气笼罩着重重青山。随行的云周办事处副主任高振中指着远处两座相连的山峰告诉记者,那两座山叫西太山,卓岙就在西太山山脚下。车子经过一段颠簸的乡间公路,终于来到卓岙村。目力所及之处是水田,稀稀落落的几座民房坐落其中。在西太山脚下,一座名为“御碑亭”的亭子引起记者注意,“御碑亭”四角飞檐,红色柱子,正中有一块陈旧的石碑,石碑高2米多,碑上清楚地刻着“明卓忠贞公故里”,右边刻有“万历戊申仲冬吉旦”一行小字,左边刻有“浙江提督学校佥事陈大绶立”,最左边刻着“乾隆已巳重整知县张如霖勒石”等字。亭子四周是新修不久的广场。

  “西太山是瑞安市和平阳县分界。关于卓敬故里的位置,人们原先有不同说法,有的人认为是在高楼,有的人则认为在卓岙,直到2005年,这块石碑被发现后,才最终了解这段难有定论的公案。”云周办事处文化员阮永如告诉记者,“卓岙村民从地下挖出石碑,并严格保持石碑原来的位置和方向,集资修了这座御碑亭,加上周边广场,总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

  记者仔细查看“御碑亭”里的石碑,发现其背后有一道深深的泥土痕迹,痕迹上方颜色比下方浅了许多。石碑前,有成堆的泥土块和还没有燃尽的香烛。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原先,卓家大院就背靠西太山,面临龙潭坑,依山傍水,环境非常幽静。后来卓敬被抄家,宅第也被废弃。清朝时,知县张如霖为整肃民风,重新为卓敬故里立碑。但随着沧桑变化,石碑长期淹没于沙石之中,其被发现时,只有顶端露于地面。如今,卓岙村已没有一户人家姓卓,但是当地村民依然以本土曾出过这样一名大人物而自豪。今人为求子女学业、功名都会自发地到碑前祭奠,同时也表达对卓忠贞公的哀思。

  “御碑亭”石碑

  一片孝心感天地

  “卓敬高中榜眼后,被授予户部给事中之职(主要稽察六部百司的事务,相当于现在的政府监察机关官员),荣荫故里。卓家当时声势显赫,包括卓岙、高旺、屿头等村,以及现在的云周办事处所在地,几乎都是在卓家范围之内。而如今云周工业区的位置就是当年卓敬读书的宝香书院。”阮永如告诉记者。

  《明史·卓敬传》有云:“立朝慷慨,美丰姿,善谈论,凡天官、舆地、律历、兵刑诸家无不博究。”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为文精奇警拔,磊磊落落,类其为人”,遗著有《性理发明》十卷、诗文五十卷。明末瑞安李维樾、林增志编有卓敬文集《忠贞录》三卷,附录一卷,遗书十卷。今瑞安玉海楼尚藏《卓忠毅公遗稿》一部。

  卓敬不仅读书出类拔萃,还是有名的大孝子。民间一直流传着卓敬“夜归遇虎”的佳话:卓敬入宝香书院(今云周屿头村)时只有13岁,他每天坚持不懈早晚朝奉父母。有一天,他读书晚了,在回家途中,狂风骤起,暴雨突至,黑云遮住夜空,伸手不见五指。卓敬急忙跑到路边一棵大树下躲雨,忽见地上静卧一只大水牛。他怕回家太晚,恐父母担心,就骑上牛背,拍拍牛屁股,这牛竟像通人性一般,缓缓站起身,载着卓敬一直跑到卓家门口。当卓敬开门后回头一看,顿时吓出一身冷汗,原来这坐骑不是水牛,而是一只大黑虎。原来卓敬的孝心感动天地,派一只黑虎送他回家。

  生性耿直屡进谏

  卓敬不仅博学多才,而且生性耿直,敢于秉公直言,批评朝政。他这刚烈的性格既给了他平步青云的机会,也酿成他最终的悲剧。有人曾劝卓敬:“一个人太刚直容易得罪人,要多考虑后果才是。”他却毅然回答:“我身为谏官,就应秉公直言,行事岂能过多考虑个人祸福得失!”当时,皇子诸王的服饰、车骑、仪仗等方面,都与太子没有什么区别。卓敬不畏结怨诸王,向朱元璋建言,认为这样做会造成“嫡庶翔鸾、尊卑无序”后果,对树立太子威信不利,朱元璋很赞赏他的话,也对卓敬更加器重,擢升他为户部侍郎。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此时太子朱标已死,由嫡长孙朱允炆继位,第二年改元建文,为明惠帝。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封于北平(今北京),他素以长辈自居,藐视侄儿朱允炆。卓敬向朱允炆上了一道密疏,曰:“燕王雄才大略,酷似先帝(朱元璋),顾其为人,必非在人下者。且北平天下都会,地方广邈,士马精强。今宜及其未备,徙封南昌,则羽翼既去,变无从生。”卓敬主张将朱棣迁到南昌,当时南昌在地理、经济、政治上远不及北京重要,迁到南昌也就削弱朱棣势力,并防止他势力过大。朱允炆阅疏大惊。第二天召见卓敬,对他说,“燕王是我叔叔,至亲骨肉,情况总不会这么严重吧!”卓敬以隋炀帝杨广杀父夺位之事相告诫,最后说:“臣所言天下计,愿陛下察之。”但朱允炆生性仁弱,没有听卓敬忠告。

  形势的发展,果然不出卓敬所料。朱棣夺位阴谋逐渐显露后,朱允炆这才听从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计议,决定“削藩”。他先废去一些力量较弱的藩王,并准备向拥有重兵的燕王朱棣开刀。此时,皇族内部矛盾迅速激化,建文元年(1399)底,朱棣在北平起兵,号称“靖难军”,以“诛齐(泰)黄(子澄),清君侧”为名,长驱南下,史称“靖难之变”。经过4年战争,朱棣击败守军,攻陷南京,夺取帝位,1403年改年号为永乐,是为明成祖。

  人臣事主,死而不二

  7月15日,记者来到高楼乡大京底村,大京底村虽是一个小山村,却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这里聚居着一群卓姓人,他们是卓敬后人。大京底村背靠京山,满山的杨梅树尚留未摘完的杨梅。卓敬的衣冠冢就坐落于山脚下,坟墓新修不久,用花岗岩铺就,占地大约400平方米。

  大京底村村支部书记卓光荣是卓敬后人。据他介绍,卓敬被诛三族,后人四下逃亡,或改宋姓,直到神宗万历(1573-1640)中,七世孙卓文炎始复旧姓。现在乐清、湖岭、高楼等地都有卓家后人。但是卓敬被皇帝赐死后,未能找到尸首,后人就将他的衣冠埋葬于此。

  朱棣继位后,一干曾反对他的人纷纷被杀,而卓敬因当年曾“建议‘徙燕’、离间骨肉”之罪也在诛杀之列。卓敬临危不惧,厉声呵斥:“遗憾的只是当时先帝没有听从我的话!如果采纳我的意见,难道还有你的今天吗?”朱棣十分恼怒,但又怜惜他的才能,希望他能回心转意,转而效忠自己,因此没有立即杀他,而将他投入监狱。

  卓敬下狱后,朱棣又多次派人劝说。来人对卓敬说,管仲和魏征都是历史名臣,他们尚且能够改弦易辙,效忠于齐桓公和唐太宗,你为何不能够移忠于新朝呢?卓敬回答:“人臣事主,死而不二。先帝在位没有过失,一旦横遭篡夺,我恨不是立即以死见先帝于地下,岂能忍辱求生,变节事人?”朱棣爱才心切,仍不忍心杀他。可是,朱棣的宠臣姚广孝一向妒忌卓敬的才华,当时乘机对朱棣说:“宽容敌对的人,往往会招致自己的失败,历史上早有教训。”此后,朱棣几次三番派人劝降,卓敬始终不改初衷,朱棣这才下令诛杀,并灭其三族。

  抄家之日,朝廷大员发现卓家家徒四壁,“一室肃然”,金银财物一无所有,惟有书画数轴而已,纷纷感叹不已:想不到卓敬身居朝廷要职,掌握全国财政大权,竟然如此清廉。消息传到朱棣耳中,他也不得不深为惊叹:“国家养士三十年,不负其君,惟得一卓敬!”

  由于史料缺失,卓敬的生卒不详。据《瑞安文史资料》记载,卓敬生于1369年,卒于1402年,死时年仅34岁。这样的一位忠贞义士,几百年来各地对他的各种纪念始终不断,而他忠贞的美名也广传天下。然而,明成祖在位时,几乎无人敢为他说话。明宣宗宣德(1426-1435)中,卓敬的门人黄潮光为他作《年谱》,并私谥“忠贞”;神宗万历初,御史屠叔方奏建卓敬祠于温州郡城南郊和瑞安县前头;万历十一年(1583),温州知府卫承芳移建郡城的卓敬祠于江心屿文信国公祠右,紧邻谢公亭,祠中立有明代焦竑题写的《江心寺忠贞祠碑》;明末福王弘光年间卓敬又被追谥“忠毅”,因此又称卓忠毅公祠,祠中有“忠炳几先”匾额一方。乾隆二十一年(1756)督学使雷鈜题有楹联一对:祠接谢亭,亦有文章惊海内;忠符信国,并悬肝胆照江心。

  翻开《卓忠毅公遗稿》发黄的纸张,记者发现里面不少诗作,其中以咏梅为最多,“谁教姑射饮流霞,烂醉西湖处士家。几度春风吹不醒,至今颜色似桃花。”文如其人,或许梅花正能表达卓敬本人铁枝钢骨、斗雪傲霜的品格吧!(记者吴益敏实习生张新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