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财富自由之路》6 资本
你到底有没有资本
问:请问,资本就是钱吗?
答:先看一个类比:
房子确实是主要用砖头建造的,但,仅仅一堆砖头摆在那里肯定算不上房子……
同样的道理:
资本确实主要是由钱构成,但,仅仅一堆钱放在那里肯定算不上是资本。
问:资金和资本的区别究竟在哪里,“资金”需要哪些要素才配得上被称为“资本”呢?
答:钱本身顶多可以算作资金,而它想要成为有效的资本,还需要至少另外三个要素:
1.资金的金额大小
在今天这个世界里,一百块钱,是不可能被当作“资本”处理的——因为金额太小了。一百万也许是资本,也许不是——要看在这是用在哪个领域做投资了,是吧?十亿?十亿这个金额当然远超“够用”的范围,但,即便如此,仅仅十亿本身,依然很难直接算作资本。
2.资金的使用时限
资本的第二个要素更为重要:看你能使用这个足够大金额的资金的时间。你只能用一天的话,别说投资了,连赌博的地方都找不到(因为你得找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一天赌十亿的赌客不是很容易以安全的方式找到的)……一笔金额足够大的资金,能用一天,一个月,一年,两年,十年,甚至永远——都是不一样的,之间威力的差异天壤之别。
万科有个传奇股东,刘元生先生。1988年,刘先生以360万元人民币拿下万股万科股票,迄今没有动过……以2016年6月27日的市值2697亿计算,刘先生的万科资产账面财富大约为27亿人民币——相当于28年,750倍!
但,别着急羡慕,这是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拥有的资本,八十年代末的360万元,金额足够大;但更为关键的是,那对刘先生来说,是到死都可以无需挪动的钱,所以那才算得上是资本啊!拥有这样资本的人,说是十万里挑一都太多了罢?
3.资金背后的智慧
实际上,最重要的是第三个要素:资金背后的智慧。同样的钱,在不同人的手里,会发挥不一样的威力。要是真有一个时空穿梭机,把你、我、雷军、王刚、徐小平,带回到过去的某个时点,各自给上一百万人民币去做“第一次天使投资”,不用猜,收益率最高的肯定不是你和我吧?嗯,弟弟的天使投资不过是100万人民币,早已上市的聚美优品当年的天使投资不过10万美元而已。
还是同样的措辞——这是个残酷的事实:
大多数人其实不配站在资本之后。
好消息是,虽然并不容易,但站在资本背后的实力确实是可以习得的。习得的方法是从各个维度(金额、时限、智慧)逐步循环突破。
问:怎样来进行逐步循环突破呢?
答:第一个要突破的,并不是金额——这是绝大多数人止步不前的根本陷阱。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反正也没多少钱”,于是投资这事儿跟自己是没关系的。他们不是安慰自己,而是鄙夷地说:“看着哪些人整天算计理财挺傻的……”——这是常见的心理自我保护手段,跟义务教育期间学习不好的人“理直气壮”地瞧不起学习好的人,或者小男生对小女生表示厌恶用以掩盖另外一种情绪,一模一样,完全没有任何区别。
其实,投资的重点并不在于盈亏绝对值的大小,而是在于盈亏比例大小。这一点格外重要。看相对值,而不是看绝对值。在同样的投资环境里,用一万元作为本金盈利50%,和用十万元作为本金盈利15%,前者的成绩优于后者,或者稍微专业化一点的说法是:前者的资金效率高于后者。
把焦点放在盈亏比例上(相对值),而不是本金大小,盈亏金额上(绝对值),是90%以上的投资者终生没有学会的东西。这本质上就是没有把小学数学知识学以致用。90%!你可能不信,你可能想:“有那么夸张嘛!”——你看看股市里有多少人喜欢买垃圾股就知道了,他们卖垃圾股的根本原因在于“那玩意儿便宜”。他们是看重绝对值的,所以,几遍盈利潜力再高的股票,他们只要看一眼价格,“觉得太贵”,就扭头而去。
很多人真的没认真想过,今天的股票市场,其实几千块钱就是可以开始投资的——而几千块钱,其实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只是,他们不知道、没想到:本金大小相对来看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盈亏比例……
第二个要突破的,也是最重要的:
能不能给自己的投资“判上个无期徒刑”……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到这么个结论:
· 大约2/3以上的人若是丢失了自己年收入的10%的话……
· 大约1/2以上的人若是丢失了自己年收入的20%的话……
——其实根本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只不过大多数人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个事实而已。
换言之,年收入6万元的人,拿出5千块钱作为投资款,并给这个投资款“攀上个无期徒刑”,其实在很大的概率上并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
这个最重要的突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说穿了又仅仅是个观念而已——观念转变了,这个所谓的“突破”就是自然而然,甚至不做不行的决定;观念若是没有改变,顶多就是“坚持”一阵子,而后一如既往地自然而然地放弃。
这是最重要的观念,也是最重要的铁律:
不能够心平气和地被判上个无期徒刑的资金,就别假装资本混迹江湖了……
第二个突破之所以最重要,是因为第三个突破几乎是与第二个突破联合并发的:
投资知识、经验、智慧,几乎只能从实战中获得——书上写的、牛人讲的,都跟你没关系,因为只有那些东西在你骨子里生根之后再发芽且不夭折而后还要等上很久才会茁壮甚至茂盛……
千万别不相信这个漫长的过程不可或缺,这不是聪明可以跨越的:这就好像生孩子一样,十个月就是十个月,多一个月少一个月都很危险,并且无论如何不可能提前四五个月——跟智商就是没关系,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帮你凭空跨越那段经历。
问:为什么给资金“判无期徒刑”是最重要的?
在最大的投资市场,股市上,80%的投资者是亏钱的——若是总结起来,提炼最根本的原因,其实真的只有一个:他们其实不配被称为投资者,他们用来“投资”的,不是资本,而是“装傻充愣的资金”而已。关键并不在于金额不足够大,关键在于时限太过随意,于是,在最基本的条件未被满足的情况下,所以,即便是有短暂的辉煌,也最终只不过是海市蜃楼。
最终你会发现,给自己的资金“判个无期徒刑”的人,实际上是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智慧,所以他们有资格站在资本背后——而他是否最终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投资人,那只不过是早晚的事情,首先因为他已经起步了;而且还相当于早已“赢在起点”,因为最初那个“给自己的资金判上个无期徒刑”的行为已经为他日后能够养成“长期深入思考未来”的能力打下了最殷实的基础。有了这个底子,很多的技巧根本就用不着了,很多的陷阱自动消失了,很多的无奈纠结瞬间烟消云散……
我知道你现在很可能会觉得“无期徒刑”既残酷又没必要——可这就是你要习得的智慧:挣扎着学会分得清楚“可以却不一定要”与“很想要却不能够”之间的巨大区别。这就好像一个人已经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后竟然选择不去,和其他其实并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却声称”我根本就不想去“,这完全是两回事儿罢?这其中的差异很大罢?你可以给你的资金判个无期徒刑最终却选择两年之后结束它的“刑期”,和你其实没办法给你的资金判个无期徒刑但最终页竟然做到两年后结束它的“刑期”,即便是结果一样,这其中也是有巨大差异的——这个差异大到它甚至会影响你的大脑工作方式,而不仅仅是思考质量那么简单。
问:“想要却不能够”和“可以却不一定要”的区别是什么?
答:这两点的区别在于:你有没有选择权。
或者说,你有没有主动选择的能力。
比如同样是读研,有些人是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所以暂停了赚钱的业务,回到了校园。有些人则是因为毕业找不到工作,不得不考个研究生,继续在学校里躲避几年。
在外人看来同样都是在读研,但是一个是主动选择,一个是被逼无奈,这两种不同的状态当然会影响到他们学习的成果。
能够对一部分资金判处“无期徒刑”,说明你对它有百分之百的控制,这个时候你做的任何决定都取决于你,而不受其他外界因素困扰。
这种能力给你带来的是一份从容。而它恰恰是你过滤噪音,有耐心积累经验的基础。
问:这样来看的话,我们最好不要借钱投资?
答:确实。“借钱投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胜算渺茫的,因为:
1.金额甚至算不上太小,那其实干脆是负数;
2.时限总是不够长,反正不能判上个无期徒刑;
3.连以上两个问题都想不到,那脑筋真的一点都不配站在资本之后……
问:有些人就是利用股市上涨的机会赚了大钱,这和您说的投资原则相矛盾吗?
答:不矛盾,因为我们这里讲的更多是投资,而不是赌博。
投资和赌博的区别并不在场所。
你在股市里的行为未必是投资,那些赌场里的“赌神”也不一定是在赌博。相信我,那些赌场中的常胜将军依靠的绝对不是运气。
股市中亏钱的一定是大部分,只不过输家的声音你通常听不到。
你能听到的通常是两个极端的声音:加杠杆赌赢的人、加杠杆赌输的人(那些跳楼自杀的)。这也是为什么不建议大家借钱投资,更不用说是借钱赌博了。
看穿表象认清实质,从来就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别着急,慢慢练,早晚有一天你会自己想明白你看到的现象背后都有些什么。
问:资金的使用时限,说的是不是就是复利?即每天进步一点点+足够长耐心的等待=难以想象的质的飞跃。
答:复利的公式为(1+r)^n,1是你的起点,r代表每天的进步,它可以很小,但是你要保证,它一定得是正的。
这里还有一点值得强调的就是,这个公式本身其实也反映了成长的相对性。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起点都是不同的。按照绝对值,有的人可能是10,有的人可能是100,甚至更多。
不论绝对值是多少,这个起点对于他本人来说就是1,每个人都是站在这个点上向前迈进的。
所以不要过度关注别人现在已经走了多远,重要的事自己是否已经开始迈出了第一步。
问:作为普通人,走向财富自由的路,只能是投资这一条吗?
答:是。
其实准确地说,我们每天做的都是投资。一天的时间要如何利用,才能获得最多的回报;有限的注意力要投入在哪些领域,才能得到最有效的产出。
这些本质上都是投资,而且是你不得不做的投资。
只不过这里面的亏损可能并没有那么明显。一天过得好与不好,时间都会过去,所以大部分人也就习惯性地忽略了这一点。
但是真金白银的投资能让你看到更明显的损失。从这一点反馈来说,它就已经足以提醒你:
我可能真的不会投资。
我始终觉得,在这种“残酷”的环境下学到的知识,其实可以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你的注意力应该如何投资。
如果你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知道想要实现财富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会如何投资。
更为关键的是,“投资”这个概念,我们未来还会深入研究,投资不一定只有理财和股票——还有自我成长,尤其是那些只有学会才能站在资本背后的技能上。
问:怎样看待投资中的损失?
答:不能理解“资金”和“资本”差异的人,最终损失的可能不只是“资金”本身。
大部分人都有迅速致富的“妄想”,没错,就是妄想。这种情况下,他们通过小道消息也好,通过朋友推荐也好,会义无反顾地跳进股市。
如果这些人只是由此买了几只股票,放在那里不动也还好,最终如果亏损,损失的也只不过是有限的“资金”而已。
但是大多数人才去的方式则是每天盯着大盘,自己的心情随着股票的走势不断起伏。
这种情况下,即使赚了,估计也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赔进去的是自己宝贵的“注意力”。更何况多数情况是没赚到钱,同时把注意力也搭进去了。
所以不理清基本的概念,由此带来的损失可能比你想象得还要大。
另外,未来你会知道的,投资这事儿,“靠专家”是相对不靠谱的方式之一,投资,尤其是“好的投资”,一定是“舍我其谁”的活动。
问:为什么那么多人看到别人在股市赚钱,自己忍不住试了后却亏钱呢?
答:我们之前谈到过生活中有三大坑,其中就有:火急火燎地随大流。
历史总是不断地重演,只不过大部分人非常善忘。
平时嘴上虽然不停在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但真到了关键的节点,就全都抛在了脑后。不管自己准备好了没有,也要一股劲地凑热闹。
越是大家都火急火燎的时候,越是考验你耐心的时候。
耐心这种事情真的是需要平时锻炼,也只能在平时锻炼的。不是说一说,而是在实际的践行过程中一点点磨练出来的。
平时不锻炼,到时候想要不随大流恐怕也难。
问:为什么投资理财需要了解这些各种各样的概念?
答:我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好,不是因为我多聪明,而是因为我非常幸运地很早就了解到关于学习的“秘密”。
这个“秘密”是当时在图书馆工作的母亲教给我的:
你看,这么厚厚一本教科书,其实就那么几个概念。
讲一个概念就要花费一个章节的篇幅,从结构上来看,其实讲的都一样,无非是一个接一个的概念,要说清楚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和别的概念有什么异同。
然后就是与它相关的方法论,比如,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怎样使用是正确的,怎样使用是错误的,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是什么……
(注:方法论是人们运用一定的世界观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通用理论体系,通常涉及对问题各方面的论述,包括环境、阶段、任务、目标、工具、方法、技巧等。方法论到底是什么)
掌握了这个方法之后,我在学习的“基本体力”上就已经领先于他人了。后面的学习只不过是进一步扩大这种优势而已。
投资理财也需要你准确的概念和清晰的方法论。
里约奥运会中,中国女排获得了冠军,那几天的各大平台也被女排的照片刷屏。如果你细心就会发现,除了她们在场上大力扣杀、奋力救球的图片以外,还有她们在健身房锻炼的照片。
其实不光是排球,绝大部分体育运动虽然形式各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都需要力量训练。
不论你从事何种运动,都需要力量训练打磨基本的身体素质。如果你说的那些投资理财知识是具体的运动项目,那我们现在做的可能更多的是前期的力量训练。
就如同没有基本的体能,无法在赛场上进行有效对抗一样,没有清晰的概念,想要掌握投资理财知识也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财富自由了。
这个阶段有耐心地夯实基础后,我们后面的学习也就能事半功倍了。
问:我怎样确认这些概念自己都理解了没有?
答:有些学习的反馈是即时性的,教你坐一把椅子,弹一首曲子,是否学会马上可以检验。
有些学习则不同。它需要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打磨,直到它成为你的思想的一部分。
这个过程相对漫长,每天的进步没那么明显,效果也没那么显著。但是一旦你用一个大的时间维度去回顾的时候,就能发现自己身上已经发生了切实的改变。
走好每一步,时常回顾之前的知识,将每个概念都刻在自己的脑子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结结实实地改变自己的处境。
问:投资时很容易牵挂涨跌的情况,怎样才能做到不去关注股市呢?
答:想要给自己的资金“判个无期徒刑”,除了这部分资金的数额不能太大外,还需要你用一个新的态度去面对它:
这部分钱已经丢了。
比起想着我要有耐心,不去关注它,不如直接把它想成已经丢了的钱。丢了的钱已经不属于你,不论多少都已经消失了。
光是这么想一想,是不是心态已经大不同了呢?
这是我一直使用的方法,渐渐你就会发现给资金判个无期徒刑,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困难。
问:如何在耐心准备时不错过机会?如何才能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智慧?
答:我是一个不相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人。
准确地说,这个世界不存在“错过的机会”,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如果你没有准备好,那么那些所谓的机会并不属于你。你发现的也只是因为看到了许多准备好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抓住了机会而已。
如果你准备好了,你会发现原本在别人眼里称不上机会的事情,都有可能变成你的机遇。有的时候,甚至不是你抓住了机会,而是机会主动过来找的你。
所以能够称之为机会的前提是你能抓得住。不然那只是别人的机会,而不是你的。
问: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又过于谨慎,不敢投资。
答:还记得我们之前讨论过有关“安全感”的话题。在那周的讨论中,我们谈到了为了不被困在当下的窘境,我们需要放弃一部分安全感。
但是,我并不是主张大家要冒险。
这也是为什么鼓励大家用“丢了也无所谓”的钱进行投资训练。
在投资上小心谨慎是对的,甚至是必须的。
我们归根结底都是人,心理上的波动都差不多,所以不必对自己太失望,也不要对自己太自信。
如果那真的是一笔救急的钱,你就不要考虑。如果那真的是丢了也无所谓的钱,倒不妨放弃这部分安全感,给自己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