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穷到繁荣:《失衡与重塑》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与未来展望

2024-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孟美格格

同样是亚洲国家,曾经同样贫穷的日本和韩国已经跻身进入了发达国家。他们是怎样实现经济跃进的呢?他们有哪些经济增长的轨迹和经验呢?

我们想要达到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想要国家富强,就要耐下心来读点社会经济史,了解下中国的经济结构。

但是,对于一般读者而言,经济类专著太深奥、太枯燥,陌生的经济术语,令人看得满脑子浆糊。

曹元征先生,一位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学博士,他的新书《失衡与重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以一线经济研究者的身份,整理了中国近40年的经济发展资料,包括工作备忘录、会议记录和研究报告。他按时间顺序,详细地讲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为读者提供了研究背景,澄清了问题概念,并梳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帮助读者逐渐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有了更深的“感觉”。

回想40多年前,中国还有很多人无法解决温饱问题,一年也买不了几件新衣服。1978年,中国的人均GDP仅为156美元,而到了2023年,这一数字已经飙升至1.26万美元,45年间增长了80倍,平均每年增长近一倍。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一增长速度,我们可以将其比作工资的增长。假设你今年的工资是5000元,那么明年就会翻倍至1万元,后年则是1.5万元。这样的增长速度无疑是令人兴奋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贸易国。经济全球化让我们相信世界正在变得更好,我们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然而,新冠疫情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导致全球经济急剧下滑,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如何发展,成为了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经济发生了失衡,那么如何重塑?

曹元征先生在《失衡与重塑》中,带领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1.

在《失衡与重塑》中,曹元征回顾了中国40多年来的经济制度变迁。最初,我们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迅速上升。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提高,带动了资本投入。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轻工业,如纺织厂。这些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些私有企业是以市场为主导的,追求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

国营工厂它是以计划为主导的,是政府的附属机构,不是与市场需求为主导的,所以就造成了轻中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失调。这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动力之一。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轻重工业比例得到了有效的调整,重现了亚洲国家工业产业升级的自然轨迹,重工业的比例逐步提升,中国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面临着向服务业转型的阶段。

因为以服务业为主,服务业比重开始超过工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势头是后工业化阶段的标志。

2.

《失衡与重塑》中讨论了中国经济的另一个未来趋势:经济双循环。

以扩大内需为基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带动国际循环。

扩大内需的核心是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通过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实现村村通,让物流可以到达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一方面人们的消费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另一方面,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更加完善,人们的收入增加。预计到2035年,中国中等收入的人口将达到8亿左右,预示着中国未来会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读了曹远征先生的新书《失衡与重塑》,你就会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与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是息息相关的,国家经济将来如何发展,我们需要往哪里发力,在书中你都窥出蛛丝马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