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读书

撕掉贴在疾病身上的标签|读《疾病的隐喻》

2017-11-15  本文已影响66人  爱留白

作者:苏珊.桑塔格,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疾病的隐喻》于2012年发表,长期从事文艺批评和小说创作的桑塔格之所以突然对疾病隐喻产生兴趣,有其个人体验。她曾身患癌症,在持续数年的治疗中,她不仅得忍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而且更得承受加在疾病之上的那些象征意义的重压。在她看来,后一种痛苦远比前一种痛苦致命,因为它以道德批判的方式使患者蒙受羞辱。因此本书的目的是将鬼魅般萦绕在疾病之上的那些隐喻影子进行彻底曝光,还疾病以本来的面目。

> 疾病是生命的阴面,是一重更麻烦的公民身份。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个王国的公民。

疾病是每个人人生路上的一段阴影,它或长或短,但必是痛苦相伴,各种形式的身体痛苦是疾病王国的家常便饭,而由疾病导致的病耻感、无力感则是压在病人心灵上更重的负担。

这种负担来自于各个方面,包括对正常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影响、对未来的担忧等等,而社会文化中对疾病的种种隐喻也是重要的来源,比如癌症被认为是由于性格压抑、抑郁导致,如若是一个平时内向的人得了癌症,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Ta的病是由于他的内向压抑的性格导致,而如若是一个平时积极乐观的人得了癌症,人们可能会说Ta不过是看起来乐观而已,其实内心还是压抑的。正如文中所说,癌症被当做是因表达无能而患上的一种疾病,把罪咎归之于癌症患者,它聊表同情之心,却也同时传达出轻蔑之意。

> 一种特别现代的偏好是对疾病进行心理方面的解释,心理学解释似乎为人们事实上控制不了或几乎控制不了的经历和事件(如染重疾)提供了控制方法。

> 心理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大部分来自于它是一种升华的唯灵论这一事实:以一种世俗的、貌似科学的方式肯定“精神”对物质的优先性。疾病这种无可避免的物质现实可以被赋予一种心理解释。

在16世纪末期和17世纪瘟疫肆虐的英格兰,人们普遍相信“快乐的人不会感染瘟疫”,“心态导致疾病,而意志力量可以治疗疾病”。卡夫卡死于肺结核,在1920年其致米莱娜的信中写道:我患的是心理疾病,肺部的疾病不过是我的心理疾病的蔓延而已。情绪导致疾病的理论被应用于结核病,到二十世纪仍然相当流行,直到最终找到了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才告寿终正寝。

以上所述并非否认心理在疾病原因中的重要作用,而是警惕我们掉入唯心理论的陷阱。病因因疾病不同而不同,试图以一种大而广之的理论来解释所有疾病的原因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精神固然重要,但是作为物质基础的肉体并非受控于精神,它是自然之物,受自然规律支配,遵循生物世界的规律。

> 只要某种特别的疾病被当做邪恶的、不可克服的坏事而不是仅仅被当作疾病来看待,那大多数癌症患者一旦获悉自己所患之病,就会感到在道德上低人一头。解决之道并非是对癌症患者隐瞒实情,而是纠正有关这种疾病的看法,瓦解其神秘性。

目前在中国,对癌症病人隐瞒其真实病情依然是很多家庭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也是欧洲、美国的癌症家庭曾经经历过的。在癌症病因不明、治疗方法不多的时期,癌症等同于死亡,而对感官来说,癌症显得不详、可恶、令人反感。

但随着科学的进步,癌症的神秘面纱被一点点的揭开,人们逐渐认识到癌症是一种基因病,而导致基因突变的原因多种多样,而近2/3的基因突变是由于基因复制过程中的随机错误,并不是外因导致。而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效的治疗手段也使得癌症不再是不治之症。正如作者所说,“神秘性是隐喻的滋生地”。要想去除疾病的不合理隐喻,撕掉贴在疾病身上的不合理标签,我们需要了解科学,并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疾病。

> 古代世界对疾病的思考,大多把疾病当做上天降罪的工具。把疾病视为惩罚的观点衍生出疾病是一种特别适当而又公正的惩罚的观点。

这是强加在疾病身上的另一重隐喻,把疾病视为对患病者的惩罚,赋予了疾病更多的道德含义。基督教把疾病与“受难”紧紧关联,佛教把众生的病苦视为由“业障”导致。而这无疑也会成为病人心头的又一枷锁,很多病人在生了重病后会苦思冥想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会遭受如此残酷的惩罚。这甚至会成为既往嫉恨患病者的人加在病人身上的一个罪证。但疾病绝非道德败坏所致,也不是什么上天的惩罚,谁也不能站在道德至高点上看待患病之人。

但是疾病却是对人格的一种考验,那些有德之人在滑入死亡之路时会变得更加有德,疾病被看做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最终行善的机会,至少,疾病的不幸能够檫亮人的眼睛,使Ta看清一生中的种种自欺和人格的失败。黑泽明的电影《生之欲》中,那个年届六旬的公务员在获悉自己的胃癌已到晚期后,辞去了工作,投身到一个贫民窟的事业,反对他曾为之效劳的衙门。只有一年可活了,他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想摆脱平庸的生活。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但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是平息想象,而不是激发想象,不是去演绎意义(此乃文学活动之传统宗旨),而是从意义中剥离出一些东西。为什么呢?因为作者以自己的个人体验观察到,隐喻夸张扭曲了患癌的体验,妨碍了患者尽早去寻求治疗,使患者对诸如化疗一类有效的治疗方式产生一种非理性的恐惧,而强化了对诸如食疗和心理疗法这类完全无用的治疗方法的迷信。作者希望能用此书劝说那些心怀恐惧的患者去看医生,或者用称职的医生替换那些不称职的医生,只有他们才能给予患者适当的照料。

> 要正视癌症,就当它不过是一种病而已,尽管是一种重病,但也不过是一种病而已。它不是上苍降下的一种灾祸,不是老天抛下的一项惩罚,不是羞于启齿的一种东西。它没有“意义”。也未必是一纸死亡判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