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气学】-张载

2017-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白巫师

张载,宋明气学的创始人。气学和理学,实际上都是理学的内容,区别只在于理学强调形而上之本质,气学强调形而下之实在,两者所重点把握的是形与质的不同,围绕而展开的也是“质应随形”还是”形应随质“的分歧。但气学的明显倾向就是要将形而上学落实化,将其与现实万物的事实状况接洽,并且将其统一于感官可触及的万物流行之中。因此,张载首先对于那些漂浮于物外,不可为理性或感官所把捉的超越性精神形而上学作出了批判。

1、张载批判佛道的出发点,是基于对“虚”以及由之衍生的虚无观念和否定实在之倾向的批判:在他看来,形性、物虚、有无的对立是不成立的,因为即使是“虚”,也只不过是气的无形部分,而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于气之先的东西——有无只是气的聚散,太虚即气,它就存在于事物的生成演化过程和自然联系之中,是可以被把握的。而至于所谓的超世俗领域——生死与鬼神问题,前者只是气的演化所必然包含的始终步骤,后者则在实质上只是归、伸,即气化的特殊形式。这样,他就用有形有感,可把握可理解的气,覆盖了整个超越性和非世俗领域,将神秘与虚化的范畴变为了透明而切实的场所。

2、那么,既然一切的领域都可以为气所覆盖,气究竟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运行的呢?张载认为,气的状态虽然有所差别,但作为本源,它是永恒存在的至实。其最为本然或本质的面貌,还是“太虚”(毕竟道体的虚盈寥廓是毋庸置疑的高深),即一种广阔虚然却又实存的气。因此,气所具有的这种虚实统一的特性,使得它能于默然之中转化出各种不同的形态,而气所具备的另一动静统一的特性,则使得它的这种生化流转,阴阳对立,始终是运动不息的。(这就将实在的气与虚盈的道,阴阳与动静等内容全部统一了起来,并且将第一者作为统摄和表彰)-(注意,阴阳是矛盾动力,动静是运动状态,动静生阴阳,阴阳辅动静。)那么,既然最高的本体与作为流变的冲力,甚至具体形式的凝成要素都被统合为了气,气在这些不同层次的过程当中分别又是以什么状态而出现呢?张载认为一共分为四种,分别是天、道、神、化:所谓天,就是无限广阔的宇宙,指向气作为本源的盈然充塞之存在状态;所谓道,则是气的默然运行,是指其运动变化的过程;所谓神,则是在运动变化之下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和交相感应,而这是难以观测到的,故而神也指代一种内部难述的能动性力量;所谓化,则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不断推行,从而将神表现出来,化而成形。尤其是后两者中,神是化的依据和内在本质,化则是对神的展现,张载将神称为天德,将化称为天道。

3、气化成了万物,那也就应该包括人性,人就其本质上来说都是秉承了至善的“天地之性”,因此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的认知能力也是可以通天地之气所运转的。然而,向外认识的过程虽说是一个奠基在共同的气之本根基础上的内外相合过程,但因事物受气而万殊,个人又在“天地之性”的基础上演化出了各不相同的“气质之性”,结果就造成了人与人的见闻与认知上的差异。那么为了改善这种认知与见闻上的局限,一方面应该充分发挥理性的作用,尽可能地把握事物的全体和本质;另一方面则是回归“天地之性”,培养除了“见闻之知”之外的“德性之知”,这是一种可以通过由诚至明的道德修养来获得的道德认识。在这种认识的最高处,张载提出了与儒家精神一脉相承的理想境界:民胞物与——以天地之性为至善的人性共通基础,将穷神知化视为发扬本性的途径与前提,以民胞物与和天人合一的观念,来抒发爱必兼爱,成不独成的理想情怀。而这种理想又落实在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将儒家理论作为准则来实践的现实性落脚处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