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范儿“手腕上的智能手表”活动总结
作为一个爱范儿的忠实读者,能参加爱范儿举办的活动当然很兴奋。今天见到了陈一斌副主编,唯一的遗憾是没见到传说中的黄姓编辑。
今天的活动收获颇多,首先是手表控公司运营总监含笑分享他们创业以来对智能手表这个产品的观点。用户拥有智能手表以后,相当于在手机的第二屏,目前来说市面上所有智能手表的产品定位都是作为手机的附属品,而不是独立运算的产品。智能手表作为穿戴式设备,穿戴舒适度和看表方便性决定了产品的整个体验。穿戴式设备与手机相比,对用户更贴近,因为它能把我们身体的信息,如脉搏、心率等,作为输入源用于计算处理,这是智能手机所不具备的功能。Apple Watch的官网广告语:Our most personal device yet也印证了这一点。
正是由于智能手表更能贴近用户,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巨大的信息量每天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我们是否真的需要第二块屏幕来保持Always Online?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分享一下两年前读过的一片文章《断网一年后的心声,网络已如空气》,也是出自陈一斌副主编之手。
关于智能手表的使用场景,和大家分享一幅搞笑的漫画。
我们知道,物联网和穿戴式设备是下一波浪潮。目前市场上的穿戴式产品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至。从眼镜到手环,甚至到鞋垫,都有对应的产品,但它们从功能上却不能突出差异化,基本上都是主打计步、睡眠、振动闹钟等。手机是核心定位是通讯设备,因此对用户来说从功能机过渡到智能机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但穿戴式设备不同,它的属性就是附件,而附件的意思就是锦上添花,并非缺少不可。因此,在目前穿戴式设备同质化严重的市面上,产品要解决的问题是告诉用户为什么需要这款产品,而不是比拼谁的功能丰富。我出门为什么要多戴一个本来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我要多花一笔钱?为什么现在只有科技爱好者才会对穿戴式设备感兴趣,而非大众?正是反映了此问题。
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了Apple Watch的使用体验,没想到4月10日的预定使我很幸运成为了Apple Watch的第一批大众用户,详情我会总结于《Apple Watch Sports产品体验报告》,过一段时间会和大家分享。现场图就不上了,嘻嘻。可能这两天能在爱范儿上看到。
活动的后面是智能手表体验环节,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Moto 360
Moto 360作为智能手表界的明星产品,一面世就凭着漂亮的外表吸引着人们。屏幕上,Moto 360显示效果十分逼真,没有电子显示屏的感觉,甚至比Apple Watch更优秀。谈到Moto 360不得不说它圆形的表盘,从传统手表开始,人们似乎更愿意接受圆形的表盘,因为圆形表盘很美。可Apple Watch的表盘为什么设计成圆角矩形呢?今天见到Moto 360之后,引发了我的思考。圆形表盘的确美,但它不利于UI的布局。我发个图,大家就明白了。
左右上角的字显示“残缺”因此对于传统的UI布局设计来说,显示字体可充分利用的面积大概如下:
红框内为显示字体可充分利用的面积然而,对矩形表盘来说,是不存在以上问题的,Apple Watch或许是考虑到这一点。但是也不排除Apple Watch未来会打破传统的UI布局设计,配备圆形表盘。
通过短暂体验,我认为Moto 360有一个可以改进的地方。我们注意到Moto 360右侧有个按钮,它用于开关显示屏幕,即锁屏键。对于手表来说,锁屏键显得多余,开/锁屏的动作也相当别扭。改进办法可以参考Apple Watch,通过计算手表的角度和速度,来识别用户是否需要打开/关闭屏幕。这样既能提供更自然的用户体验,也能省下智能手表宝贵的电量。
另外,我注意到Moto 360的表盘不是真正的圆形,黑色底部占据了一定的显示面积。
虽然无伤大雅,但用户可能会特别纠结于这一点,特别是强迫症用户。于是和现场几个爱好者进行了探讨,据他们介绍,Moto 360提供给开发者的版本是没有黑色底部的,可能由于成本的考虑,零售版才会带有黑色的底部,实际上拆开Moto 360,会看到内部的方形组件。
Moto 360其他智能手表
此外,活动中还体验了LG G Watch R、Samsung Gear S和Pebble。
LG G Watch R在这次活动中叫LG Rwatch,其实LG G Watch R才是其官方名称,原谅我患有轻微的细节强迫症,平时iPhone写成iphone也不放过。LG G Watch R也是采用圆形表盘,屏幕比Moto 360稍小。在几分钟的体验中,暂时不能体现出和Moto 360的差异化。由于Google暂时未开放Android Wear的定制,目前基于Android的智能手表同质化十分严重,核心功能重复,厂商们仅能通过外观、设计、价格来突出差异化。Android Wear何时进入井喷时期,决定于Google对Android Wear的发展战略。
Samsung Gear S外观十分吸引眼球,为了突出差异化,采用了曲面屏幕和自家Tizen操作系统。整个设计感稍显女性化,但广告宣传图上也有男性佩戴该产品,说明用户定位并非针对女性用户。令人高兴的是,在Galaxy系列手机外观设计一贯不给力的情况下,三星这次终于向外界证明了公司有钱聘请设计师了!UI设计上,Gear S为了模拟传统手表的效果,采用拟物化UI,这也突出了与Android 5.0提出的Material Design(属扁平化设计)的差异性,Moto 360采用的正是Material Design。功能方面,由于不受Android Wear限制,所以三星可以在Gear S能做的工作有很多。Gear S可以插入sim卡,拨打电话和发送短信,不一定需要连接智能手机,因此我们可以看到Gear S与其他智能手表的产品理念是不同的,Gear S作为独立运算的个体,而不是手机的附件。当然,在手表上打电话是否显得SB,这就见仁见智了。我认为产品应该提供自然的交互方式。
Samsung Gear S最后体验的手表是Pebble,Pebble当初是在Kickstarter上发起的众筹项目,在2012年便提出了手表与手机配对,接收通知的概念。由于成本的考虑,Pebble没有出众的外表。为了保证续航,采用1.26英寸的黑白显示屏。外观控用户可能对Pebble不感冒,但Pebble同时兼容iOS和Android双平台的特性吸引了许多追捧者。分享会上,一位体验时间半年的用户向我们分享,在甩手亮屏这一点Pebble有时候反应并不灵敏,为了看表让用户多甩几次手是个很SB的行为,非常影响体验,这也是Pebble需要改进之处。
Pebble昨天讨论热情高涨,居然忘了给LG G Watch R和Pebble拍照,原谅我这两款用别人的图代替......😭
智能手环的市场与前景
昨天在分享会上突然想到智能手环的市场和前景的问题。随着Apple也进军智能手表,业界和用户对这块市场关注度升高。我们都知道,Apple做产品的特点并非依靠最先进的技术,而是优秀的技术嗅觉。当Apple决定做一款产品的时候,说明该产品相关技术已经足够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为用户创造价值。
智能手表关注度的上升,是否会对智能手环市场造成影响?
带着这个问题,我和爱好者们进行了交流。美骑公司产品经理张大海告诉我,他认为智能手环的市场将会被挤压,但是不会消失。智能手环具有低价格、高续航的优势。作为创业互联网公司,美骑公司专注于骑行健身这一块,因此张大海先生的观点非常具有参考性。张大海先生认为,智能手环未来将会作为健身工具,继续存在下去。与张大海先生的交流冲击了我原来“智能手环必死”的观点,做产品真的需要多交流,很重要,虽然外人看起来像是在吹水。
不过前景方面,我觉得智能手环依然不容乐观。我曾经使用过Bong II智能手环,作为国内具有代表性的手环产品,低廉的价格的确吸引了我去购买尝试。卖断货的现象也说明了该产品不小的用户需求量(如果不是饥饿营销)。不幸的是,由于质量问题,体验了3天之后,我选择了退货。依靠低价格的优势确实能在智能手表的冲击下存活,但低价格决定了低成本,必然要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比如在我使用Bong II的期间,振动闹钟就是一个鸡肋的功能,其振动幅度实在是唤不醒我。我知道降低振动幅度的原因是为了省电,但是厂商又有没有考虑过,对于一个不能达到用户目标的功能,不能创造用户价值,何必投入成本去做?其次,若智能手环专注于健身工具,必须对用户有所考虑。健身,主体人群是上班白领和运动爱好者,他们的消费能力普遍较高,因此在一定范围内,他们购买产品的价格敏感度不高。低廉售价对于他们来说吸引力不大。一旦他们拥有智能手表,就不会戴着功能类似的智能手环去健身。而对于注重性价比的低端用户,他们对健身的需求和生活质量追求不会太大。即使他们去健身,也不会专门去花一笔钱来计算自己的步数、消耗的卡路里。最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表肯定会越来越便宜,智能手环低价格的优势也会被渐渐瓦解。
其实,智能手环要活下去,可以走专门化的路线。智能手表未来必然是“大而全”的方向,而智能手环就可以针对一个细分领域切入,比如医疗,提供比智能手表更专业化的功能。
以上就是这次活动的总结和心得,每个人的观点都会有所不同,欢迎大家评论交流。
活动合影爱范儿已本次活动的进行报道,点击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