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一四七)

2022-03-10  本文已影响0人  牧童梦RGQ

谈谈中药方剂"附子汤"

该方出自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304条和305条。

(原文)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

我们综合看以上二条,可以看出附子汤所治症状为口中和、手足寒、背恶寒、身体痛(骨节痛)脉沉。

口中和说明该证津气末伤,提示里无热象,也即口不渴;四肢为诸阳之夲,肾主骨,脾主四肢,出现手足寒,身体痛骨节痛,为脾肾阳虚,肌肤骨节失温,寒湿凝滞所致;背恶寒,背为督脉所循之处,督脉主一身阳气,背恶寒为督脉阳虚寒侵;脉沉,沉脉主里;临床上当见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紧或沉微。

条文前冠以少阴病,少阴属肾,可见这两条是張师论述肾(脾督)阳虚身痛的证治。

附子汤方如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宰,温服一升,日三服。

炮附子温真阳,通行十二经络,可温经散寒镇痛。人参大补元气,参附相伍,峻补元气,可回生气之源;白朮、茯苓、祛除湿气,可利于阳气通达;芍药和营血通痹止痛,也可制朮附之刚燥伤阴,诸药合用,可扶阳通经,散寒除湿止痛。

本方现在临床上多用于阳虚寒湿之多种病证,如,虚寒性之痹证,即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脾肾阳虚之水肿;心阳不振之心悸;肾阳虚之遗尿、眩晕等。

附子汤现在用量如下:

制附子15克(先煎40分钟),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水煎服,日一剂。

另在304条里提到当灸之,说明在遇到阳虚寒湿凝滞性疾病在用附子汤时,可配合艾灸的方法,穴位如:关元、气海、丹田等,效果会更好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