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 感知系统的错觉偏差

2020-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oniahi
我们观察世界的方法依靠我们的感知系统,即直觉、记忆与认知

这些系统事实上都存在偏差、失误、偏见与瑕疵;这既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同时也是我们失败的根源

第一类:感知错觉(直觉)

大脑的两套分析机制:

机制1:自动机制,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瞬发式的
机制2:受控机制,是指有意识地分析与推理的过程
——感知错觉的挑战在于要学会避免机制1 的错觉带来的影响,要提高自己的胜任能力,即辨别合何时需要相信直觉,何时需要质疑直觉

第二类:认知偏见(认知)

【元认知】:指我们对知识掌握情况的理解,我们能否准确的判断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

常见的认知错误:

动机性推理和正式偏差的概念在于强调我们很容易被错觉和认知偏见所误导,盲从我们为了解释周围环境而自行编制的故事而表现出自以为是的样子

认知失调的概念强调我们会认为自己比普通人更聪明,或者高估自己的能力,并认为没有理由调整自己的判断。
每个人都会做出误判。优秀的判断是一项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技能,需要敏锐的洞察自己的想法与表现

认知偏见的本质——人类天性有叙事的欲望

我们会想方设法用理性的方式来诠释身边发生的事情
我们喜欢的都是那些可以完美解释自身情绪的叙事
我们做出的解释往往不会脱离自己的人生经历
我们会基于主观经验做出判断且无法避免
我们无法意识到自己是在解释自身的特殊情况

人类离不开故事和叙事的欲望,这种欲望源于我们对模棱两可与随机事件的不适。它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人们需要一个连贯的故事用来解释生活中未知的环境、事情、以及选择,让事情变得规律且可控。

叙事提供的不仅仅是含义,还是一种意识框架,好让我们把含义灌输到今后的经历与信息中,从而塑造性记忆,来适应已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想要更好的胜任一项工作,就必须学会看出他人身上的能力,能够更准确地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采用那些能取得成果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客观的途径记录自己的进步

第三类:记忆扭曲(记忆)

两种记忆错觉:

错觉一:经过生动想象的虚构事件,可以和真实事件一样牢牢地留在记忆当中
错觉二:难以避免的暗示问题

诱导性问题很容易发生在催眠问询过程中,当人们放开思路进行猜测,不放过头脑中的任何信息时,会让人制造出大量的错误信息,如果得不到纠正,这种错误信息以后甚至有可能被当做记忆检索

当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或是从事我们已经熟悉的工作时,我们会倾向于措估他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有时候,听起来很耳熟的描述也会让人产生知晓感,使人们把信息和真实情况混淆

当一个特别难懂的概念被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当看到此概念时,就会觉得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甚至会认为自己早已完全掌握了

当一群人一起回忆过去的事情,有人记错了其中的一个细节,就有可能将这个细节填补到自己的记忆中,以后回忆的时候也会记住这个错误

人们擅长在记忆中保留生动的画面,即身处何地、何时听到消息、通过什么渠道、当时的感受、当时做过的行为等;这些记忆被认为是不可磨灭的,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但事实上这段记忆仍会有误差。

避免感知错觉与误判的五种方法

方法一:使用客观标准来替代用作决策参考的主观经验

当有参照点时,我们就能够准确地判定哪里需要改进

方法二:经常使用测验和检测来暴露学习漏洞

检测和测验的目的是验证已知和未知

方法三:留意线索依据

能顺畅的描述某事,并不代表着真正掌握。要想知道自己对一篇文章理解的程度,一个不错的判断线索就是能够多大程度上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
(例如在解释知识点的过程中需要从记忆中回忆要点,把它们组织成自己的语言,并解释为何这些才是要点即它们和大主题的关系。)

方法四:有纠正性反馈

“认识自己要通过他人来进行,这取决于你会获得什么样的反馈。你从周围听到的事情是好是坏?从周围环境获得的收货是按自己所期望的能者多得吗?如果你经常观察他人,就会经常发现不同的做事方法,就可以选择其中最好的行事套路。”——大卫·邓宁(心理学家)

方法五:和更有经验的人合作

和更有经验的人工作学习能更好地校准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