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能教会别人的,才是你的知识

2018-03-26  本文已影响15人  头号联盟听天由己

两周前,我突然收到一条信息,3 组志愿者强哥问我是否愿意在 007 行动 31 班做个分享,一开始心里有些忐忑,只得缓两天答复。

我心想,11 月我已经婉言拒绝过,这次还来?

可是时过境迁,这次的心态却有些改变,我开启了自己的元认知能力,试图寻找内心深处的根源。


我为什么害怕表现?

一是觉得时机不对:我习惯了一个人孤军奋战,或是一对一沟通,而面向这么多人分享,这可是头一回;

二是觉得人言微轻:人贵有自知之明,几斤几两心里还是很清楚的,若是没有足够有说服力的主题或是经验,对大家也有所亏欠;

三是觉得心理作祟:第一次真正在大家面前演讲,是在大二的一次英语比赛上,就算准备得再久,上台后却完全忘记了演讲稿,脑子一片空白,只能硬着头皮填满了 3 分钟,而后仓皇离场,躲在角落暗自神伤,然后下决心再也不来。工作后,当众分享或是汇报还是很害怕展现出自己的弱点。

上面这些胡思乱想,总是萦绕在脑中。

于是,我花了两天时间仔细考虑,似乎这次也不会那么可怕。

至于时机,加入 007 行动本身就是一次抱团取暖的经历,大家都是如此上进的战友,8 个多月的相处已然让我成为了大家庭的一份子,虽然平时不甚活跃,却始终关心群内动态,前面已经有那么多战友完成了自我超越,相信我也可以;

至于主题,这一年多的写作让我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要真的面向读者,找到他们最核心的阅读需求。承蒙厚爱,公众号有几篇文章得到了大家关注,我要不就从科技工具、时间记录、英语学习这些最热门的主题开始?

至于心态,人生总归有不堪回首的往事,我们总不能纠结以前那些做不到的事情,就一辈子不去做了?是时候翻篇了。越是我们认为困难的事,我们就越要去做,这条路总不会错的,克服人性的懒惰与恐惧,我们才能不断蜕变成长

至于目的,一是战胜自己的恐惧感,二是尝试更多的分享形式,现在有个想法,若是能够持续践行,前期得到更多反馈,心里也会有更多底气。


下定决心,我便开始了自己的准备工作。话虽如此,可每一步都是挑战。

我先梳理下整个分享流程。

1. 确认主题——如何让主题更加吸引人?

2. 定义目标——希望达到什么目标以及衡量成功的核心指标?

3. 准备提纲——结构清晰,浅显易懂,贴近学习;

4. 提前演练——学习演讲思路,重新打磨;

5. 分享宣传——第一次分享是否要大规模宣传?降低用户预期?

6. 现场分享——文字打点 + 语音 + 大纲图片 + 工具与资料推荐

7. 互动问题——提前准备和思考答案

8. 分享复盘——如何总结经验,让未来更有方法?


第一步就是确认主题。

我倒希望能够从以前的文章中吸取经验,可是简单复述文章真的是我想要的么?我能不能重新定位并且提供有价值的方法论?

我再次开启了产品思维。

这次分享面对的用户是 007 战友,他们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碰巧前段时间值月生重新梳理了大家的自我介绍,我就想着,先从大家希望得到的内容入手,简单总结下来,大家的核心诉求就是学习知识、共同成长、结交战友、提升写作,这样便有了明确的方向;其次,我再考虑,我能够为大家提供什么?

翻看以前文章,突然灵光一现,我能否将数据思维与成长迭代联系起来?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

一是契合互联网,展现产品经理的专业能力,数据分析是基础能力;

二是抓住痛点,大家都希望共同成长,那就是学习如何运用数据思维来实现成长;

三是利用自身优势,长篇复盘总结和成长励志的阅读量和关注度是最高的。

定下主题,心中便有了底气,我想表达的核心观点就是:

成长迭代除了他人反馈和自我感知,更要有数据支撑,从拍脑袋做决策到数据分析复盘,让成长有迹可循。


第二步就是定义目标与核心指标。

目标很清晰:做一场 007 行动班级微信群语音分享。

关键指标便需要刻意思考了。

这是我的第一次分享,刚开始我以为是外部分享,便定了以下指标。

分享人数超过 200 人,5 人加个人微信,10 人关注公众号;

分享时长控制在 30 分钟,回答 5 个问题;

总结讲稿成文,同步更新至 5 个自媒体平台,未来可重复利用

若是能够达到上面的目标,那可以说是完美了。

事实上,后续情形有些变化,我会在最后提及。


第三步就是准备提纲和打磨内容:

期间,我改了 5 版的大纲,一开始更偏重于互联网运营与数据指标制定,结构上缺陷较大,梳理下来并未与主题相结合,然后开始了漫长的打磨过程。

感触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持续从核心诉求出发,运用实战案例来说明数据思维如何运用;

二是学会提炼方法论,最初的结构并未区分输入与输出的差异性,直到后来我们讨论才有了清晰的思路,一瞬间豁然开朗。


第四步就是提前演练: 

一共演练了五次,前三次录音,后两次微信实战,每次从录音到回听,总共要花上一个多小时。

整个过程让我发现了太多问题:

说话表达不够自然,要交流,而不是朗诵;

对文稿内容不够熟悉

案例说明不够简洁

微信分享注意图片与文字穿插

成长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五步就是分享宣传:

其实,准备到这里,我心里还是没底,毕竟是第一次公开分享,我更希望降低大家心理预期,平常心看待,这就和产品的第一个版本上线策略一样,包装过于出众,任何问题都带来口诛笔伐。因而,我并未在朋友圈宣传。

当然,我还是要感谢主动分享的值月生、强哥、宛霖、Kallen 姐、孝虎和小七等战友,承蒙大家关照,希望最终的结果没有令你们失望。


第六步就是现场分享和互动问题:

周四特意提早回家,和主持人宛霖简单沟通后,我静静待在房间里做最后的准备,试图让自己淡定。

正式开始后,出乎意料的是整个过程十分顺利,不过有些问题真的难为人,但真的回答起来很有意思,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从紧张到淡定,进入状态似乎就不显得那么害怕了。

9 点,分享终于结束了,我也长舒一口气。陆陆续续有很多小伙伴加我微信,以表感谢。其实能够帮助大家,对得起大家的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

以下是分享大纲,大家可以先睹为快。

图片:分享大纲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文章不会这么简单结束的。第一次分享总要有更多经验记录下来,于是,便有了这篇复盘文章,也就是流程的第八步。

刚才我提到了最初制定的目标,根据上面的方法论,我们如何通过数据来迭代呢?

我们来看看最终结果与目标的对比:

分享人数 151 人(目标 200 人),添加10 位新朋友(目标 5 人),公众号新增关注 32 人(目标 10 人)

分享时长 45 分钟,主题分享共 30 分钟,回答问题 6 个,共 15 分钟。

分享全文共 5634 字,更新至公众号、简书、微博、知乎、产品经理等专业网站。

复盘文章共 2637 字,更新至公众号与简书上。

图片:公众号新增人数  

从以上数据来看,除了分享人数有差距之外,其他目标皆超额完成。原因我再明白不过,这是自己的分享,我自己没有主动宣传,谈何实现?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动力与转变。

这次分享过程真的让我学习了太多,真心感谢各位的支持。

准备话题总会有意外收获,尝试给自己多一些的输出机会,感性上我们总会拒绝,可是理性上我们不得不做。

因为,你会感激选择了这条更为艰难的道路。

最后送给大家的一句话:人若无名,专心练剑。潜心修行,野蛮生长。

希望你能够有所启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