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学历史35——坊市冲突下的唐代商业
坊市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对城市生活进行组织管理的一种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坊市分区 、定时启闭坊市门以及夜禁等内容。 它是统治阶级试图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严密控制城市社会生活的措置, 是集权统治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坊是居民区,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坊间”。古代城市布局,是用街道将居民区隔成一个个规整的格子,一个格子就是一坊,坊坊相连,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街坊邻居。市即商业区,百姓买卖商品的市场,《易经·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应是有关古代集市最早的场景素描,有点类似我们过去的赶集。早在商朝,“市”便出现,《周礼·地官·司市》有“大市日仄而市,朝市朝时而市,夕市夕时而市”的记载。 从周代产生后 , 历代承传不衰, 并在具体制度上逐渐严密。在商业区内,将同类商品的小贩集中在一起,这个就叫“行”,我们现在常说七十二行,比喻商品门类繁多。行里再设固定摊位,这个就叫“肆”,词典解释为“铺子”。李白《少年行》诗曰 :“五陵少年今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代, 坊市制度随着唐朝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长安城的修建、集权统治的强化而进一步严密细致。
唐长安城外郭城内建有 11 条南北向的大街,14 条东西向的大街,将整个外郭城分隔为 110 个坊和东西两市。坊内有官宅、民舍、寺观、园林、旅店、小店铺、手工业作坊等场所。长安的两市,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每市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呈正方形。唐朝长安城和隋相比在规划理念上更全面、区域布局上更严谨、功能分区更为明显,达到了中国古代城市市坊制的顶峰。
在坊市分离的制度下,唐代的商业的 行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据徐松《唐两京城市坊》考证“南市,隋曰丰都市,东西两坊居二坊之地,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唐代城市行业数量较隋又增加了不少,在长安城市制上,唐多沿袭隋。随着商业的繁荣,唐代又产生了许多新兴行业。根据史料记载,有录入的长安行名有绢行、肉行、磨行、药行、笔行等。市坊制对市坊,以及行与肆的划分,进一步推动了行业分工的细化,也加强了本行业间的交流,有利于市场上产品的集散,集中体现了唐朝商业的繁荣发展。然而唐长安城市”的面积狭小,“市”的规模很有限,与城市的规模极不适应,阻碍城市的繁荣。据考证,唐长安的西市呈正方形,长宽仅各一千零五十米而已。东市的大小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当时的统治阶级通过坊市制对市场规模进行了严格限制。偌大的城市,仅有几市,导致一些坊间居民偷偷将市开于坊间,一些流动的小贩则零星地存在于里坊之中,作为市的补充开始兴起。
坊市制度本是为了城市管理,统治人民、控制流民、重农抑商的需要而产生, 唐代在继承历代坊市制的基础上,随着商业的繁荣已经出现严重不适应分离管理体制。长安城的商业发展已经突破了两市的范围,已经开始渗入到坊间(居民区),这逐渐冲破地域的限制,这是唐代坊市制度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变化,随后逐渐松驰、裂变,最后到宋朝仁宗时消亡,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