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章哲思今日看点

解读:张载《西铭》

2016-07-27  本文已影响1862人  非是藉秋风

文/非是藉秋风

张载

张载其人

虽为解读《西铭》,然而读其著作不能不介绍其时代、人物及作者的基本思想。所以,接下来先介绍张载其人、再介绍张载的主要思想、有了这两个铺垫,最后解读只有二百多字的《西铭》。

首先介绍张载其人。

张载:北宋“五子”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程颢、程颐的表叔,出生于今西安,名字取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之“载”,“少喜谈兵”。创立了“关学”,与二程的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

与范仲淹结缘,是张载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1041年,张载写成《边议九条》,上书范仲淹,并在今延安得到了召见,范仲淹充分肯定了张载,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刻苦攻读《中庸》,遍读儒、佛、道之书,贯通三家的学说,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当时王安石推行变法,想得到张载的支持。张载一面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为,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的行为,遂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后来,张载之弟张戬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辞官回到横渠,专事著书立说,撰《砭愚》和《订顽》分别悬挂于书房的东、西两牖,即《东铭》和《西铭》。

1077年,宋神宗赵顼召张载回京任职。此时张载正患肺病,带病入京,担任礼部副职。后因政治观点孤立,加之病重,不久便辞职西归,行至临潼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1241年,赐封郿伯,从祀孔庙。

张载主要学术思想

张载认为:“气”或“元气”是人和万物产生的最初始基,无生无灭,永恒存在。形态万千的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不论聚为有象的“有”还是散为无形的“无”,究其实质,都是有,不是“无”。这一点与王阳明的“心”学的出发点不同,不过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儒家、释家、道家、乃至儒家中的不同分支,譬如登山,虽道路不同,但当到达顶点时,都可以大智慧,或者说悟到的道。

“气”的本然状态是无形的太虚,气的基本特性是运动与静止,充满宇宙浑沌无间的太虚之气,是在不断进行“郁蒸凝聚、健顺动止”等不同形式的变化。万物的生死,动静的改变,都是气的万殊变化的体现和变化的结果。

太虚之气之所以能不断地运动变化,是因为太虚之气是阴阳之二气的合和体。太虚是阴阳未分的浑沌状态,也称之为元极。阴阳分化为太极,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阴与阳。阴阳交互变化而生万物。太虚之气包涵着阴气与阳气两个矛盾的方面。阴阳二气的这种关系的运动变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张载提出了“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个概念,即所谓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只有德性之知才为真知,才能反映万物的本性本质,

万物都是由“气”产生和构成的。因为气有清浊、精粗、明昏、偏全、厚薄的不同,便产生了千差万别的物和人,所以,气的本性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气质之性中有善有恶,有清有浊,从而决定了人性具有千差万别。

天地之性诚明至善,是善的来源,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是恶的来源,是人欲的体现。人犯错误,作恶了,是气质之性中的恶性,人要成为圣贤君子,必须变化气质之性,去掉气质之性的遮蔽,回归和彰显天地之性。

张载《横渠易说》,其研究具有显著特点,擅长于《周易》义理的发掘。“横渠四句”皆源于《周易》的义理和智慧。首次提出了“自然易”与“书易”的概念,划清了研究中主观对客观的界限,自然实在与图文表述的界限。提出了气做为最基本的物质,或聚或散,而以不同形态存在,幽则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明则耳目能见。

理清了宇宙物质性与佛道“空”、“无”诸概念的界限。张载认为万事万物皆由阴阳两个对立方面而构成,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阴阳消长,刚柔相济。最后的结果是“和”与统一。“和”是事物诸多因素,不同对立面之间的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

《西铭》

接下来详细解读张载的《西铭》,毫无疑问,这是张载的代表作。

《西铭》原文如下: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
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颍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下面是我的解读。

张氏借《周易》来构建其宇宙观,具体来说,是用《周易·系辞传》中的某些段落作为依据,认为诸种卦象不仅仅存象,实际上牢笼寰宇的化身。所以在《西铭》一开始说:乾称父,坤称母。《周易·说卦传》中有原话:“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张氏认为万物运作都是同一个天理,也就是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并没有什么人格化的天来引导整个过程,也没有鬼神的襄助。接下来说明了每个人的渺小,但是天地之间渺小一人也是天地万物的一份子,天地万物同此理。人身上的体现的道与宏大的宇宙万物体现的道“一以贯之”。“气”本原说是张载哲学最基础的概念。并没有外力或者造物主参与其事,完全是系统自我生成,这与现代科学的基本观念非常一致,比如现在自然科学认为宇宙中根本不存在“上帝”的位置。

张氏《正蒙》,开篇就叙原始混沌未分之“气”,居万物之先。这种状态就是“太和”,由于“太和”自具阴阳,二仪运化,便生出万物,包括个体的身体。紧接着张载说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气”就构成了个体身体的组成部分,下一句是说天地性质为阴阳二气所遵循,引领统帅天地万物的变化,这就是我成就了自己的本性的最根本原因。

有了前面几句话的铺垫,张载得出一个阶段性的结论:人民百姓是与我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庄子《齐物论》中也有类似的观点。这句话绝不是像现在有些人理解的从道德角度理解的“心灵鸡汤”。

我先从物理学角度引证一下,量子物理中的粒子具有“全同性”,意思是说全世界的电子其实是不能分辨彼此的,这个观念是现在物理学的根本基石。组成人的粒子不可能与天地万物的粒子区分开,即“万物一体”。但是在宏观世界变成可以分辨的了,我认为这是因为人类所具有的特殊的“六根”以及蒙蔽在“良知”上的私欲所致,即使如此,人类要想证得世界“大道”,必须要把人类放在“万物一体”的地位去虔诚体悟。

万物虽为一体,张载承认其中必有差别,必有秩序,必有分工,接下来提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天子,是天地的嫡长子,这句是说社会管理队伍中的领导。大臣是嫡长子家的管家,这句是说社会管理队伍。尊敬高寿者的意义在于礼敬年长之人;慈爱孤苦弱小者的意义在于爱抚幼弱之人。接下来是关于“圣贤”的定义。圣人的根本在于合乎天地德性。这个“合”可以从周易中很好的理解,《易传·乾卦·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贤人的根本在于天地的灵秀。最后说天底下衰老龙钟的人、有残疾的人、孤苦伶仃之人、鳏夫寡妇,都是我的困苦而无处诉说无处依靠的同胞。由此看出、张载并没有描述一个没有缺陷、完美无缺的社会,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

敬畏天地遵从天道,比如文王之道,才能把天下保,侍奉天地双亲恭敬谨慎。无一物欲牵累,坦坦荡荡,乐而无忧,这是真正的孝。上面这一句,遵从天理与侍奉父母是同一个道理。倘若是违背了上面所说的,就叫做“悖德”,伤害“仁”德就叫做“贼”。《孟子·梁惠王下》中也有类似的话:“贼仁者谓之贼。”助长为恶是不成材,能体现出人的天赋品质人与天地相似。人能践行“天道”没有打折扣的,就是与天地相似,可以成为天地的孝子。朱熹说:“人们有形体,每一个人都有自然之理,这就是天性,实践,就是实践理论的实践。众人虽然有形体但是不能尽其理,所以不能实现天人合一,只有圣人既有形体又能尽其理,做到天人合一”

接下来还是讲上面“践行”的事情。推行有渐,曰化。罗泽南对此作了解释:“凡天下之物,自无而渐之于有,复自有而渐归于无,故曰化也”。张载说:“通宵天地变化的道理,才算是善述其事;这里我着重解释什么叫“善述其事”,如果理解成为讲述或者传颂就错了,也太肤浅了。上面刚说了天地万物在变化之中,那么我们做事情自然要顺应天道,当刚则刚,当柔则柔,当进而进,当退而退,所作为时无一不与天道相同,这就是“善述其事”。

在接下来,穷极天理,才算是善继其志。再来解释什么叫“善继其志”。穷神就是穷的这天地之理,心里面就是这个“天理”。罗泽南对“善继其志”做了很赞的定义:“静时存养,偏倚不行;动时省察,差缪悉化。凡其寸衷之所存者,无不与天地同体,斯为善继天地之志者也”。

张氏接着说:在隐僻之处也能对得起天地神明,才算无辱于天地;时时存心养性,才算是对天地无所懈怠。这句就是《大学》和《中庸》讲的“慎独”功夫。着重解释“存心养性”:这是平日里需要修炼的功夫,能存心而后才能养性,如果平日里存的恻隐之心,便养了仁之性;如果存了恭敬的心,便养了礼之性,如果存了是非羞耻之心,便养了义之心。

接下来张氏举了六个具体的例子:大禹、颍考叔、舜、申生、曾参、伯奇。

崇伯之子大禹,是透过厌恶美酒,来顾养天地的;夏禹之父鲧封于崇,史称崇伯,崇伯子即夏禹。大禹刚开始喝酒时就预言后世必然有因为喝酒而亡国的,于是禁酒。天理是万事万物唯一的共有的本原,不是一个共有的。天地育英才如颖谷守疆界的颍考叔爱其母施之于庄公,颍考叔是可以将恩德施与其同胞的。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简介一下颍考叔这个人,《古文观止》的第一篇有介绍,颍考叔郑国的大夫,曾执掌颍谷(今河南登封西),古时以孝闻名。郑庄公对其母亲武姜发出“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有所后悔,但是又不能食言。颍考叔建议挖一个隧道,取名“黄泉”,郑庄公与其母终于在“黄泉”相见。

瞽瞍原本不是慈父,舜勤劳不松懈尽孝道,从而使瞽瞍快乐,终于使之成为慈父。申生是晋献公与夫人齐姜所生之子,齐姜死后,骊姬为使其子奚齐成为继承人,随后开始诋毁太子申生。太子申生顺从父命,不逃他处,以待烹戮,在曲沃自缢而死,太子申生被谥为“恭”。

临终时,将从父母那里得来的身体完整地归还给乾坤父母的是曾参;在其所著《孝经》中有这样的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勇于听从以顺父命的是伯奇。介绍一下伯奇这个人。相传为周宣王时重臣尹吉甫长子。顺便提一句,这个尹吉甫是《诗经》的主要编纂者。伯奇母亲死后,他的后母想立自己儿子伯封为太子,于是恶语中伤伯奇,吉甫大怒,把放逐伯奇到荒野。但是,伯奇"编水荷而衣之,采苹花而食之",作了琴曲《履霜操》以述怀。后来终于使吉甫幡然悔悟,遂召回伯奇。

我们来到了《西铭》的最后一段话。我先直接翻译一下。

如果天地所赐富贵福泽,那将使我生计温厚,丰衣足食。那么我应该时时进步提高,不负天地之厚我。如果遇到了贫贱忧戚,在我看来是用来帮助我成就一番事业的。活着的时候,我顺从天地事理,好好做人,不愧乎在天地之间一日;死的时候,心安理得,我安宁而去。

富贵福泽,贫贱忧戚。这八个字在张氏看来是气数的定数。天地不能让天底下所有人都一样享受富贵福泽,或者都是贫贱忧戚,但是,这两类境遇之中,天道是同一个天道。君子会随着情况调整自己的心态,没有不能自立的情况。

小结

张载以其“气”说,在其近乎圣人的强大的内心中重新构建了一个心中的理想社会,毫无疑问,最重要的是独立地创新地提出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解释。不仅有理论的建构与说明,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有具体的例子让我们去体悟。

读完《西铭》的第一感觉:张载颇具“上帝”的气质,依据天道制定了基本规则,各色人等只需要遵照执行,万事万物就可以并行不悖地运行了。所有最主要的体悟都写在上面解读中了,再过几年一定会有新的体悟。

———且待下回分解———


在下非是藉秋风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为您呈现深度阅读的平行世界。

我会珍视您的每一条评论;
如果本文使您受益,请酌情点赞、关注、分享或打赏↓↓↓(*^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