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路(四)
继原来的读小说、方法论、脑科学后,经过半年多地探索,终于有了新感悟,接下来,我将开启新的读书之旅。
工作前,我有考研的打算,目的很单纯,找一位导师指导自己学习,这样进步更快。我把想法告诉一位长者,他不同意,说:“不用这么麻烦,书你身边最好老师,干嘛要舍近求远?你现在的任务,是多积攒实践经验,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我听了他的话,找了许多书。
之后,我经历了半年的阅读迷茫期。作为新入职教师,渴望教出些成绩,于是病急乱投医,开始大量阅读,只是读得很乱没有章法。像《教师成长的秘密》、《我怎样教语文》、《我这样当老师》、《深井效应》、《儿童的人格教育》、《吃掉那只青蛙》、《教师基本功修炼》等。读完书后,当即感觉自信十足,可在工作实践中总又深感力不从心。
寒假又闹书荒了,我不敢再乱读一通,自我感觉需要系统地学习,不然费事费力,又要走许多弯路。我想到培训时一位特级教师推荐的书——《教师阅读地图》,于是抓紧从网上下单。
拿到书后,我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书如其名,它就是教师在成长途中的方向指南。书中详细论述了教师成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应当具备的知识框架和知识储备量,以及教师在各阶段可能需要阅读的书籍。这正是我需要的。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知识框架分为三类:本体知识、专业知识、人类知识,三类知识各占比例是:50%、30%、20%。根据书中的阐述,结合自身实际,三种知识类型里,我的本体知识和专业知识相对匮乏,本体知识最甚。
语文本体性知识:语言学、文章学、文学理论、心理学。以上知识,我都是知之甚少,难怪总是力不从心,肚子里没油水,天天搜肠刮肚能不难受吗?
昨天夜里,我躺在床上,教育、阅读的想法盘旋在脑海里,它们不断地闪现,和这半年的经历产生交集。我有了新的感悟。
之前总是担心教得不好,耽误了孩子。每天都写反思,挑自己教学上的毛病,每天都看些书,希望找到一劳永逸的方法。久而久之压力越来越大。
现在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成长,它是一个漫长,需要等待的过程。最重要的一点,我不再过度在意成绩了,而是在意自身的知识体系。与其每天强逼着学生,不惜与学生怒目相对,不如投入自身的建设当中,然后掌握原理方法,带领孩子快乐地前进。
长者朋友说得对,书就是我的老师。正好,我在《教师基本修炼》中看到一句话,还有另一层见解,大概是这个意思:求人不如求书,求人时,身处低位看人眼色,求书时,平起平坐怡然自若。所以,就好好享受与作者平等地交流,体会思想的深刻和知识的快乐吧。
接下来,有了方向,整理出数十本书目,相信再一个半年后,我又可以分享颇有心得的《我的读书路(五)》了。
想到这里,我心满意足地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