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搭建自己的私人Google
期望过高,失望也很大。
这一周工作上的事比较满,自我学习本周重头是在欢喜老师的《28天写作体系》训练营。
其实我参加这个训练营的目的有两个:
1 搭建自己的私人google
2 学会‘见感思行’知识卡片的创作方式。
这一周的课结束后应该是在印象笔记上能够搭建出自己的私人google了。如果再拆解的话,学会了印象笔记的使用,笔记本框架,标签框架。
说实话,因为投入的关系,知道很重要但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如果10分满分的话,可能完成度只有3分。
虽然只有三分,对我对印象笔记的理解和认识也大大的改变,以后要把印象笔记好好用起来。
那我就说一下,这仅仅3分的收获吧。
收获一:理解了少分类多搜索的原则。
对于笔记本,以前我的印象笔记放了很多的记忆类的内容,也建了很多的笔记本,但是真的很乱,找东西就基本上是搜索关键词。通过这一周,我理解了认知的底层逻辑4*5,也就是4个组块,5个层次。其实东西越简单才能够越被调取和使用的方便。
就像整理,整理的的第一步,先判断是不是自己喜欢又真正需要,才留下去找放的地方。这个原则也是一样的,不要啥东西都扔进来,而后再不去看了,可能以后真的需要的时候,怕也怕找不到了。
收获二:建立笔记本的DIKW模型。
所谓DIKW,就是从数据里挖掘到信息,从信息里得到知识,从知识里获取智慧,这也就叫做印象笔记的信息流创作。用这个信息流模式构建自己的笔记本框架。
本身我还是比较愁苦,不知道那么多的笔记本到底怎么整理好,后来,想到直接把老师的印象笔记本框架拿来用好了。果真认真一模仿,立马就感觉清爽了很多。
先从各处进行0-收集,然后是1-创作然后是2-项目然后是3-归档,就这几个笔记本组。每个笔记本组的笔记本也很有限,3-4个笔记本也就可以了。学习模仿的阶段,还没有使用醇熟。
收获三:标签的妙用
好多地方都看到标签,但一直都没怎么用过。也不知道怎么用。
便签的好处是可以1对多,一条笔记可以打上多个标签,便于日后的搜索。便签的编号也是用了赫赫有名的杜威十进制。
我把自己在印象笔记中的便签粗略的分了
#100 学习
#200 生活
#300 工作
三个大的组块,每一个组块下面才是自己的便签,比如 学习下面,101-阅读 102-时间管理 103-知识管理等等。每一个再分一层即可,太多也不好。
当然这个也是自己目前正在搭建中,搭建好有心得再跟各位好好分享。
我的一个行动:
搭建好自己的个人google,每天都刻意的去使用印象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