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乐学习感悟四——孝道
文化作为中华礼仪文化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最辉煌的部分。百善孝为先,我已然明白,这不仅仅是个口号。
孝是晚辈对长辈的感情。父母对于儿女的爱是无私的。我想这种骨肉相连的情不仅仅是人类所独有。护犊是体现在几乎所有的动物之中。我想这是物种进化的必然趋势,因为这是对新生命的敬畏和对族群能够继续存在所做的必然。可是当年轻力壮的一代变成年迈的一代时,衰老生命体并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有的被同类吃掉,有的老死山崖。像人类这样的能够赡养老人的族群几乎没有,因而我们与禽兽也就区分乐出来。
中国古代把孝作为最高层次的修行。追本溯缘到三皇五帝时期,第一个以孝闻名天下的是舜。《尚书.尧典》有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蒸蒸,乂不格奸”。这句话说的是天下大孝的舜,父母兄弟加害于他,他都能用孝行来感化他们。正是看准了舜这种孝行,尧才把天下让给他。当我们在浏览古代的贤君,名臣,良将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规律。那就是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大孝子。而且汉代的时候选官的一个标准就是孝。比如古代的“举孝廉”,只有被举孝廉之后才可以做官。即使一个人才华再出众,如果他不孝,那么他会被认为是一个品德败坏的人,那么这个人将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如同现在的美国把诚信作为考核公民的一个基本标准一样。
视角回到现实社会,那么我们现在的人是如何体现孝道的呢?我个人的感觉是现在的孝已经走入乐一个误区。《论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话我觉得特别符合现在人民所理解的孝。很多人认为,给父母一些钱就是孝,其实很多做父母的人都明白,父母在乎的不是子女给的钱,其实更多的是陪伴。那么每天陪在父母身边就好吗?那肯定是不会的。《论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并不是说每天陪在父母身边就好,而是要出去赚钱,去成才,去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让父母高兴,但是要告诉父母自己的方向,也就是自己在哪里在干什么,免得父母担心。那么这里必然会牵扯一个问题,忠孝不能俩全。我当然不能直接就说谁对谁错,而是价值观的不同,所面临的选择都不一样。如果再去深挖,那么必然会引发争论,此处仅谈我的一家之言。
如果把孝放在我的身上,我对父母的孝不是陪伴在他们身边,而是去女里拼搏。背水而去,历经艰辛,功成名就,荣归故里。我想这应该是我目前的大孝。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孝行,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那颗孝心是不可以改变的。我并不认为把孝作为当代社会的考核标准是正确的,但是孝绝对是当代社会应该坚决提倡的。而作为新一代的我们青少年,孝永远是大事,而且绝不过时。
(接下来,笔者会继续论述笔者在学习中华礼乐文化的感悟,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