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是如何影响成年后选择伴侣的?

2018-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羊你好

很多人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寻觅到我们的梦中情人,眼前一阵电光石火,内心无比笃定地想:嗯,Ta就是我此生寻找的人。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坚信这个人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人?是否可以理解为在遇到这个人之前,我们对于这个人应该长什么样,需要有哪些特质秉性有一个基本的标准?我想很多人会说:肯定的啊,谁选择伴侣没有标准呢?如同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选择的标准不尽相同,我们又是依据什么来确立这个标准的呢?

说到底,是根据我们的需求。如果你缺乏自信,那极有可能你需要一个自信的伴侣;如果你没有安全感,你更倾向于跟一个安全感十足,并能带给你安全感的人在一起;如果你生性胆小怯懦,那你更欣赏勇敢者头上的光环、、、、、是的,我们苦苦寻觅着另一个人能弥补我们身上欠缺的特质,满足我们的需求。

而我们在选择伴侣时希望被满足的需求,则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

要求别人满足我们的需求,正是我们孩提时代所做的事情:我们希望爸爸或妈妈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尼尔森博士在有关她的孩童正面管教的著作中提出,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即价值感),当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选肯定不是放弃,放弃这些需求等于放弃了人性。

我们必须保留它们,急切地盼望有一天会被满足。于是我们使出想得到的所有把戏:哭闹、抱怨、撒娇、甜言蜜语、发脾气、装可爱、讨好等等。需求如果被满足,则目的达到,只是强化了我们满足需求的手段;如果需求还是未被满足,我们仍不甘心放弃,于是我们会把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丢进心里的储藏室,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

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是归属感,即我们想要永远被爱,确信自己不会被遗弃。如何确保自己永远被爱呢?于是我们要证明自己是父母生活中具有特殊价值的重要的一部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却不知道孩子的价值是与生俱来的,并不需要证明。

这种证明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拥有特殊价值的思维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直在延续,延续到我们长大成人后,与伴侣的关系中。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会衍生出想要有重要性、有价值、被赞赏、被接受的欲望。因为如果没人觉得我们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将被迫面对被全世界遗忘的难受感觉,就没办法满足我们要活的归属感的需求。

于是,我们带着所有的情感、幻想和无数未被满足的需求,展开寻觅之旅,希望找到一个为了我们可以抛弃全世界,而且永远把我们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找到一个无视我们的所有缺点,绝不会伤害我们,即使我们有错也永远支持我们,永远觉得我们很特别很了不起的人,这个人需要我们的程度,和我们需要Ta一样多(对方多一点更好)。

德韦克说:十八岁那年,我的梦中情人已经成了十八年来累积渴望的综合体,她概括了我情绪上和心灵上的所有欲望。

也就是说当我们开始寻找伴侣时,我们便在心中描画出一个梦中情人,把从小到大的需求清单逐一输入到制造我们梦中情人的机器中,那么理想伴侣的形象就完成了,且深印在我们的梦想之中。随着未被满足的需求不断增加,梦中情人的蓝图自然会变得愈来愈复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