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不清的理儿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56期“辩”专题活动。
都说理越辩越明,为此学校有辩论赛、企业有演讲赛、电视上的各种讲座等无不都在向世人告知一个真理。可我认为这世上不是所有的理儿都是越辩清的,反而会让人痛苦,陷入沼泽,生活一团糟。
一类人的理儿不能辩,要全盘接受的。这类人就是已经我们上了年纪的父母。上了年纪人的人随着脑细胞的退化,行为举止思维有时让人难以逐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老小孩,要不说人是一个轮回呢,由小到大到老(另一种的小),这个时期的人很固执,还不等同于一张白纸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常年累及下来的思想、习惯,他们要是有了什么想法,你想去改变那是不可能的。
我单位一同事的老父亲98岁的高龄了,今年的生日的时候,突然想要自己的老朋友们下馆子聚聚,家人反对,主要还是怕老人年事已高,和老友相聚情绪波动太大,毕竟能活到这个年纪的老朋友也没剩下几个了,交流沟通上还存在问题,要不就是耳朵听不到了,要不腿走不了路坐轮椅的,总之联系一圈下来,家人想和老人商量取消这次的生日老友聚会。
老人说:不用说了,我就是想和老朋友见见。
家人说:主要大家现在不太方便或者就在家聚聚。
老人说:我看你们怕花钱吧。
话是说不通了,再说下去老人估计是要玩绝食这一套了,没有办法于是家人上下运筹,促成了这次的聚会,真是费了老劲,怕有问题,学医的女儿又叫上两名同事保驾护航。
临出发又出问题了,因是冬天老爷子足下非要光脚穿单布鞋,说是热,怎么劝也不听,屋里是热可是外边冷呀!又是一番的口舌最终任由老人了。人家今天是寿星,不能让寿星不高兴。
二类人的理儿不能辩,只能七分跟三分领。这类人就是处于性格转型期的孩子,确切的说是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这些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之外,更主要的表现在心理上的突然变化---自我意识觉醒,他们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显得十分自恋。
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因为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这常常令家长手足无措。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因此,经常固执地与父母顶撞。
前天听一心理讲座,说是初中一孩子突然之间就变了,不听话、顶嘴、回家就关门,经常二半夜睡觉。
家长和他理论,说:都几点了,还不睡觉?
孩子就说:要你管!
家长说:你是我孩子,我当然管你了。
孩子说:烦死了。你还让不让我学习了。
家长说:我没看你学习呀,就在玩手机!你把手机给我!
孩子说:你出去!
于是战争爆发了,大人、孩子动手了,矛盾严重升级,导致孩子直接罢学了。
大人委屈:我好吃、好喝的供着,连说他的权利都没有了。还和我动手,真让人伤心。这学是白上了,一点道理都不懂了,气死我了。
孩子说:学习是我的事,我爸非要管,他会吗?就知道啰嗦,烦死了,一点空间都没有,既然你要管,你就去学把,我不学了!
很扎心的事实,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委屈。作为大人应该掌握一些心理知识,掌握一些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少说、少管,如做好饭就喊一声,来不来吃饭就不要管了,他愿意饿肚子是他的事,不议论,孩子找你说,不随便参言,七分跟三分领。
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和家长已经由共生变为合作的关系,只有摆正了关系,才会有家庭的和谐。孩子不是不管,不是不教,而是影响,身教胜于言传,你吃过饭就窝在沙发里刷手机,让孩子不要看手机,这让处于意识觉醒、独立性格展示的孩子,他怎会乖乖就范?如果你把手里手机换成一本书、一张报,潜移默化间孩子也会受到学习重要性的重塑。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用在这里挺合适的,无论对老人还是转型期的孩子不能较真,他们的话不能全听,找到他们真正需求,其余不好听的话和事装作没听到、没看到,把生活的每一阶段都当做新的体验,焦虑就会慢慢变成景致、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