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读写交流群

015+那美喵星球+释若公式写作+阅读理解

2019-01-29  本文已影响121人  那美喵星球

第一题 用课堂上介绍的阅读方法,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推荐,500字以上。

《伯纳黛特,你要去哪》 推荐语

“一个人绝对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

这,是真的嘛?

跟随着《伯纳黛特,你要去哪》一书,让我们一起去努把力,尝试着去了解一位神秘的主人公——伯纳黛特。

在邻居眼中,她是一个从纽约搬到西雅图的外地人,初来乍到就购入一套虽破旧却占地广阔的“庄园”。她从不与周围邻居交流,甚至也从来不参加孩子学校组织的任何家长活动。她们在背后把她作为吐槽的对象,她们嫌弃她不做饭、不打扫卫生,她们总是在等着看她的笑话。在她们眼中,伯纳黛特是一个疯子,是一个另类,她们甚至可怜她的女儿有这样一个妈妈。

在丈夫眼中,伯纳黛特是一个经不起打击的可怜之人,除此之外,他对她的了解正在逐年减少。自从搬到西雅图之后,他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之中,他以为自己在做着一份可以拯救全人类的工作。在妻子因面对事业失利,又连续几次遭遇流产之后,他认为妻子开始变得不可理喻。

在女儿的眼中,伯纳黛特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也是最好的朋友。妈妈从来不使用大人的权威去干渗她的生活,爱她,也爱她的朋友,哪怕这个朋友是爸爸眼中不值得交往的小孩儿。妈妈会尊重她的每一个决定,不论遇到什么事情,妈妈都会是她最亲密的战友。

伯纳黛特,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她有社交恐惧症,却也是一个建筑天才;她不喜欢参与任何社交,却可以为了女儿乘游轮去南极;她在西雅图的每一天都在骂着这里的天气、交通等等,但最后,却发现自己是爱着西雅图的。

伯纳黛特,她失踪了。

伯纳黛特,可能是你,可能是我,可能是你身边的某一个人。在生活的路上,我们不被别人了解,也逐渐的迷失自己。在寻找伯纳黛特的同时,让我们找回自己迷失的一切吧。

一个人绝对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但我们可以试着去了解。

第二题 写一篇听课笔记(重点谈收获),体会式笔记,而不是摘抄课堂内容,1000字以上。

曾经我单纯的以为写作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我之所以写的不够好,是因为我的心灵太干涩,可是在为了滋润心灵而读了几十本书之后,我的写作之路并没有像自己想象中那样变得更为顺畅。直到我遇到了释若老师——一个“宝藏大男孩”,才真正的明白,不是写作太难,也不是读书无用,只是,我没有用对方法。

初识释若老师是在雪梅姐的一块写写知识星球,那时我只是自己在星球里更新一些自己的随笔,既没有专注某一个领域,也没有认真学习方法,却一直盲目的享受着日更带来的自我满足感。

在星球的那些日子,我看到很多伙伴在参加了释若老师的拆书训练营之后的蜕变,他们开始签约平台,实现知识变现,他们把我想做的事情都做了,而我,却还在角落里偷瞄。但正在我急需改变之时,释若老师的“公式写作”课,正如沛雨甘霖,挽救了因迷茫而有了些许放弃写作念头的我。

释若老师提出的一个理念让我印象深刻,他提出在这次“公式写作”课程中,他不做老师,而要做教练,不仅要去教,更要陪着练。只要听了老师的课,就会知道,老师并没有在说大话,而是真的在课程中手把手的去带着学生练习。在课程讲到如何利用重述的方法完成写作时,老师不仅教会大家应该如何去构建思路骨架,更亲自操刀,为大家展示了如何为搭建起来的骨架添肉画皮,注入灵魂。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一直以为我报的是一节写作课。但听课之后,我发现我错了。名叫“公式写作”的这堂课,并不仅仅只是一节写作课,而是从输入到输出,从读书到写作,360゜全方位课程。

会读

以前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是在现代,信息更新速度如此之快的大环境下,要在读100遍的前提下才能掌握书中的内容,那就是在浪费时间。“公式写作”课上,释若老师为大家提供的读书技巧是速读与精读相结合,通过速读掌握全书内容,通过精读进一步了解书中的重点内容。

会记

以为会读书就万事大吉了?错!且不说读书的技能要练,而且只读不做笔记的读书都是在偷懒。没有记下从书中汲取的精华内容,何谈为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呢?释若老师在课上为大家提供了两种记笔记的方法,一种针对致用类图书,一种针对虚构类文艺作品和非虚构类记叙作品。读书笔记可不是简单的抄抄写写,老师讲述的方法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发出一声惊叹:原来这些年的读书笔记都是白做了!

会写

每一次写作,都是对读过的书和做过的读书笔记致敬!释若老师的“公式写作”课,名不虚传,课堂上,老师会公开自己多年来总结的写作公式,同时手把手的教会大家,如何运用公式进行写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种可以应万变的写作公式,正是老师课程的精髓。运用公式,只要你肯动笔,自然洋洋洒洒挥毫几千字。

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在《创意的生成》中说:“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公式写作”课程之所以是一节十分全面的课程,正是因为它不仅要教会你如何收集元素,又将告诉你如何将你获得的元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形成专属于你自己的创意。

第三题 在荔枝微课,我的读书专栏“奥耶,读书来了”读书专栏,听我解读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并写下你对RIA读书法的理解,500字以上。

前不久,一个朋友在群里问有没有人去上过拆书帮的线下课程,想知道上万元的课程和帮主的书有哪些不同。很可惜我当时还没有听释若老师关于《这样读书就够了》的解读,不然我可以直接回答她:上万元的线下课程所讲的内容,和30元买来的书里的内容没有什么不同。

这本书中的核心内容用3个英文字母来代表就是RIA,即阅读拆页,讲解引导,拆为己用。以此为基础,更适合我们日常读书的阅读方法可以总结为RIA=R阅读原文+I重述原文+A1联系经验+A2拆为己用。

这里的R阅读原文和我们的传统观念不同,并不是让大家从头至尾,一字不落的把整本书读完,而是有目的有步骤的读书。首先,在打开一本书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读这本书是为了学到什么呢?先确定自己读书的目标,然后再进入正式的阅读。接下来,先别急着看正文,第一步看书的目录,第二步把书快速的翻看一遍。找到与我们读书目的相契合的部分,重点标注,为精读好准备。

在我们把书中想了解的内容,都认真读完之后,就可以进入I阶段——重述原文。重述的过程,也是思考和加深理解的过程。很多时候,在我们读完一本书之后,自以为已经掌握了书中的精髓,但当别人问起的时候却突然大脑一片空白。重述的过程正是我们的大脑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加工的过程,通过加工,我们不仅可以掌握书中的内容,也会联想到其他相关的内容,让读过的书,深深根植于大脑之中。

最后一步A,也是与我们曾使用的读书方法差别最大的一步。在这一步,我们要实现两个目标——A1是读书之后与自己的实际经验相结合,A2是运用书中所学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A1,联系经验。在我们读书之后,要去想一下,书中所讲的内容,与我们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亲身经历是否相同,究竟是书中的知识正确,还是我们自己的经验正确。读书不是为了尽信书,而是为了能得到与实际相结合的反思。

A2,规划运用。我们在准备读书的第一步中已经为自己设立了读书的目标,也就是我们读书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所以,将书中所学到的方法,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出一套可以实操的方法论。

就像现在很多人痴迷于时间管理,也读了很多有关时间管理的书,但还是管不明白自己的时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读书之后没有进行A这一步。如果想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自然要把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过往经验相结合,先分辨出哪些方法是可行的,哪些方法是不适合自己的,然后再总结出一套可以自己使用的时间管理方法。

方法再好也不能替代实践,拆书帮的RIA阅读法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加以运用,才能彰显它的妙处。

第四题 用课堂上介绍的秣原文方法,写一篇人物传记稿,1500字以上。

题目: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的勇气

他是现实版的福尔摩斯,一生参与调查破获案件8000多件;他是世界知名的华人神探,4次退休又被返聘;他曾担任美国康乃狄克州警政厅厅长,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担任警政界最高职位的亚裔人士;他被称为是“让全世界凶手都睡不着觉的人”——他就是李昌钰。

李昌钰出生于江苏如皋,1岁时随家人前往上海定居,因为父亲生意做得不错,家庭条件优越。1947年,当时正值战势,年幼的他便随母亲与其余12位兄弟姐妹一同来到台湾。1949年,父亲乘坐太平轮前往台湾时,不幸遇难。从此,李家的生活条件一落千丈。因为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好,李昌钰才会选择读既不用交学费,又包吃包住的警校。

看起来普通的生长经历,阴差阳错的选择,他又是如何做到“让不可能成为可能”的呢?正是他的追求梦想的坚定和坚持努力的做事态度,让他人生中的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李昌钰第一次让别人眼中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李昌钰当年考取警校的时候,曾遭到母亲的反对,因为当时只有读书不好的人才会去当警察。面对着母亲的不解,他答应母亲自己日后一定会成为博士,母亲也就没有再过多的反对了。

答应母亲的话并不是敷衍,去美国读博士,一直是他的梦想。1965年,他舍弃了原本舒适的生活,拿着仅剩的50美元与妻子一起踏上了美国的求学路。为了生活,他在读书之余,兼职打了3份工:白天在实验室里刷试管,晚上去中餐厅洗盘子,周末还要去教武术。他做过各种各样的临时工,替人拔过、扫过地,做过警卫、司机。

同时,因为李昌钰在台湾取得的学位,在美国并不被认可,他只能重新读大学,以27岁的“高龄”成为了大一新生。美国大学对学生没有严格的年级与班级划分,一般按照所修学分数决定所属年级,正常情况下,休完本科学士学位所需时间是四年。

李昌钰时间紧,生活压力大,别人要用四年时间完成的课业,他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他并不是天才,只是比别人更努力,那段时间,他经常熬通宵完成研究报告,为了不用排队和别人抢实验器材,他会专门挑选别人休息的时间做实验。

在如此艰难的生活条件下,更多人会因为现实的残酷而放弃梦想,如果我们身处同样的环境之中,想取得博士学位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可他做到了——1975年,李昌钰获得纽约市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李昌钰第二次让别人眼中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在美国,有一个名词叫“玻璃天花板”,说的就是外国移民或者有色人种,无论你再优秀、再努力,在美国社会也只能给你一个不高的职位,再想往上爬,基本无望。

在上个世界70年代,这样的“玻璃天花板”几乎是难以打破的。在李昌钰取得博士后之后,也遇到了“玻璃天花板”。那时,他所职教的大学正在招聘一名鉴识科学系助理教授,论学历和学术成果,他都是首屈一指的,十分符合学校的要求。

但恰巧当时争夺这一职位的还有一位白人,虽然各方面不及李昌钰优秀,却还是因为是白种人就被排在了第一位,而李昌钰却成了第二位。可能在别人眼中,李昌钰注定会失去这次的竞聘的机会,但事实并非如此。

李昌钰在之后校方安排的试教中,取得了所有学生的支持票,校方不得不录用他。这是偶然嘛?当然不是!他为了可以把课讲好,花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准备,他会把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课程更有趣,更容易理解,自然会取得学生的支持。

李昌钰第三次让别人眼中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在大学教书3年之后,李昌钰因为表现优异,取得了终身教职,同时担任了鉴识科学系系主任。此时康州州长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他可以出任康乃狄克州警政厅刑事化验室主任。他接受了这份邀请,并从零开始建立起康州的刑事化实验室。

1998年,在李昌钰准备退休之际,州长又提出希望他可以担任警政厅厅长一职。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一职位就是个烫手的山芋,没有人愿意接,也没有人敢接。

起初,李昌钰对这一职位完全没兴趣,毕竟他的心愿单上从来没有从政这一选项。州长得知李昌钰最听老母亲的话,竟亲自找上了他的母亲,让母亲来劝说他接受这一职位。

母亲对他说:“你要想想,你做事不是只为了自己,也要为在美国的华人们进入主流社会,开创一条路。”正是因为母亲的这席话,让他接手了这一“烫手山芋”。虽然身边充斥着各种质疑,他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1998年,李昌钰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担任警政界高职位的亚裔人士。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常有人告诉我们要活在现实中,不要总做那些不切实际的梦。可是李昌钰却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梦想,就不会有未来。梦想不是白日梦,它是我们在了解自己之后选择的方向,它就像是天空中的北极星,明亮而耀眼,可以让我们行驶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曾迷失方向。

梦想与坚持密不可分,在行进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自己份内的每一件事都做完、做好,也别轻易的对自己说“不”,敢于去挑战别人对我们的质疑。越不被看好的时候,我们就越要咬牙坚持,我们要比别人更认真,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要比别人拥有更加强大的信念。

人的一生虽不长,只要我们肯坚持把每一件小事都努力做好,我们每个人就都可以拥有实现梦想的可能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