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花一块、两块买了好多典藉

2024-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夏日清荷2023
廉价的书

纸媒式微。正因如此,才有网络上的廉价的让人不忍错过的典籍改版书吧。

一本《宋词》0.19元;《围炉夜话》1.94元;《初刻拍案惊奇》2.5;《徐霞客游记》1.83;《城南旧事》1.7;《唐宋八大家散文》3.4;《大学.中庸》2.49;《红楼梦》2.2;《二刻拍案惊奇》1;《了凡世训》1.66;最贵的在某音买的8.8元的《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

一部分书已收到,一部分还在发货的路上。

这种非正版书纵使不再流行,印刷纸张质量不过关,甚至内容节选,或是有错别字(还未读完,不知道有没有)。最基本的功夫钱也不够啊。

如此低价,不由让我动了怜惜纸书命运的恻隐之心。不由分说,买了十几本。其实大部分书在几十年前就买过,而且是收藏版的。

一个谈不上真正读书人的爱书人,却义无反顾假装斯文地当了一次拯救纸书的勇士。不管看不看,当作义举,善举,这个价格不买,让出版者如何活?

曾经的典籍,混得连一趟公交车票的价钱都不如?快递的运费,印刷费、包装、纸张哪样不需要钱?哪个环节也不止这个钱。

这些书如此落莫地存在,我分明听到那些名家作者的叹息声。若不是平台补贴,或是其它原因,如此低价,它们的存在几乎为零。但它们却以几毛,一块,两块的价格摆在网络地摊上,让路过食品摊的,商品摊的购物的人瞧上一眼,顺带捎上一本。

古籍虽有借签意义,其中的精义要细品,在这个忙碌的时代,没有时间耗在其中的深义探究上。不如看短剧,刷短视频。

对于出自版商,不得不审视当下的阅读群体及市场需求。围绕市场而去编书。这些书当然不是正版。纸张少,内容不全面。即便如此,其价值也远超价格。

不能说编者偷工减料,这轻薄的书本易读,内容精简,读来也不用花多少时间,很符合当下的读者市场。

设想一下,这样的书,如果放在纸媒流行的年代,一定一抢而空吧。

这里不得不感叹一下编者的良苦用心了。

读这些书的,除了上学的孩子,就是喜欢读书却又买不起书的穷人;再或是老眼昏花,不喜欢屏光刺激眼睛的老人。

如果不是为了除了去库存,以低廉的价格来吸引在阅读群体心目中有影响力的书籍,营造一种性价比高的表象,不失为一种营销手段。

但是,也不至于低到这个价吧?

或许,低价书的背后,又有更远的商业布局?对于这个猜测,我马上否定了。

当今的大环境,有几个真正的阅读者?

人们忙于生活,彼于各种压力。生活要紧,赚钱要紧。至于读书,那只是生活的风景,况且这古籍的风景阅读还得有一定的理解力,才能产生松驰感。若要解压,网络小说,短视频铺天盖地,理所当然成为第一首选。久而久之,已成习惯,已成瘾。好习惯形成要克服人性弱点,坏习惯是基于人性弱点,实施起来,读书自然被淘汰。

那些默默无闻,不被普罗大众熟知的古典,谁去翻阅?古文“晦涩难懂”。连教语文的年轻的老师都这么说,有谁能要求普罗大众去深入理解几百年前或是几千年前的文章要义?

要去读本好书,还得借助网络媒介的推送。众所周知,某网红推荐,那些书几十万的订单轻而易举就下了。网络霸占了我们大部分的业余时间,连读一本书也要借助网络推广。

耳目快感和阅读带来的愉悦相比,前者才是大部分人的选择。文以载道,现在的文中精义早被一些善于发现商机的自媒体在网络上作了各种各样的解读,能做到在短视频上倾听读书人对于典籍的解读,都很难得了。

那些经网络推介而购的书籍,有几个用心去读?

这些默默无闻躺在朝代里的古典,不经名家解说,网络宣传,也只有在铺天盖地的快餐娱乐消费中,退居人后,自降身价,在众目睽睽之下,换种方式,推广,贱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