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字集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

中国文化笔记(2-1)-老子论“道”

2019-03-09  本文已影响0人  美丽心情的简书
茅山老子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是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今国家图书馆馆长。老子比孔子大20岁,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所以老子也是孔子的老师。

老子有两个了不起的身份,一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二是道教道祖。道教认为,老子就是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

老子只有一部著作《道德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道德经》全文约有五千字,后世研究《道德经》的著作却是浩如烟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

老子是一个思考者、大智者,他悟得了天道,穿越了时空。作为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摆脱了对社会现象的具体分析,转向寻找天地的母亲、万物的起源、宇宙的核心,并且给出了一个超乎天地之外的答案“道”。

老子所说的道,先于天地,浑然天成,寂寞的独立,每天在运行,永不疲倦,创造一切。道的出现,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原来天地宇宙有一个统一的本体,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是无处不在,无可逃遁。

老子认为人生之道也就是德,但是这个德不是教化的目标,而是万物的自然属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德是一种天然的秩序,是宇宙间的平衡所出现的一种需求,包括人的品德,也是人所自然要求的素养,否则人一定是不符合自然的。符合自然,一定是符合德的。因此人生之德不是来自学习,而是来自于回归,回归天真未凿的状态。

由道出发,中国智者开始了非拟人化,非神化化的抽象思考,而这种抽象思考是为天地万物揭秘的大思维,开启了人类的大智慧。

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