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海岸线简友广场简书社区守护者联盟超级权重点赞文章汇总

故事:废品

2021-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空灵子

1,

黎明之前,大地上的一切都在沉睡,空旷的街头,灯影昏黄,晨雾朦胧。一个佝偻身影,悄摸摸地走出单元楼,走过碎石花径,走出拱形大门,走上街头那梧桐树影里,如一只鬼魅一样,走进黎明前最深的夜色中。

她来到垃圾桶边,熟练地将棍子伸到桶内翻搅,捡出两个塑料瓶子,放到手提着的白色塑料袋中,再捡起桶边放着的几个纸盒子,撕开压平,夹在腋下。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对此小小收获,她不禁露出满意的微笑,也使她一路紧绷的神经,有所放松:"看样子,今天来得赶早些,不像昨天,起晚了一点,就啥也没了。”

她心中思虑着,两个小孙子应该睡得正沉稳,时间应该够充足,该紧着再翻弄两下,多捡些才好。刚准备放手一翻,却见从斜对面的树荫下,悠悠走来一老头老太,也如游荡的鬼魂一样,穿过马路,悄悄就来到了面前,他们放下肩上破旧的编织袋,拿着火钳子,冷冷看了一眼衣衫整洁的老妇人后,便开始对垃圾桶专心致志地翻搅起来,他们将桶内垃圾袋里面恶臭的杂碎,用钳子一一挑开来,不时从里面掏出些抵钱的瓶子罐子,在桶沿上敲敲干净,塞进编织袋中。

很显然,他们是不欢迎她的。

老妇人不禁往后退怯去,缩低身子,远远躲开那阵恶臭,并犹自轻声喃喃:“都个早哦!”

晨的寂静,清晰传递了她柔柔的声音,打乱了满街的冷,也似惊扰了沉睡的大地,老头老太却依然面无表情,只一门心思继续翻着找着。几分钟后,他们像来时一样,头也不回,又悄无声息地消失到树荫中去了。世界,又归于沉寂。

老妇人无奈地笑笑,她总是和这里的一切人事格格不入。转头,又不由预想着,他们即将要去的下个地点,或者,下个路口的左转,或者右转,不久或也要回到某条巷弄中去,将这一早收获好好藏起,打开家门,再用力清洗下那双脏污的手,并像她一样,再专心地为孩子们做上早餐。

想着家中安睡的儿子、媳妇、还有孙子们,她就觉得无比幸福满足。她不由快乐地将两手背到背后,抿着嘴独自发笑。她走了与他们相反的方向,她看见昏黄灯光下,自己那被拉长的影子,背似乎更驼了,还弓着腰,整个枯瘦如干枝一般,和树影一起,摇摇曳曳,谁又会在意一个人影子的样子呢?但她还是选择走到树影中去,直到彻底融入一体。

她喜欢早上这样自由的时刻,没有各种陌生眼光的关注,没有问询的喧闹,没有车水马龙的拥挤,没有家务,没有奶粉,整个世界,清净而安宁。

她漫步在树荫中,像找到了在老家田地间的那份自在。

2,

来这个小城已经快四年了,从孙女出生,到孙子出生,她主要的工作,就是在奶粉和尿布中打转,当然,也顺带做饭、洗衣、打扫卫生。这些琐事,对她来说都是容易完成的,都不是什么很重要的事。

“那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呢?”楼上的小嫂子和她闲聊时,听她这样说,就这样问她,记得当时她说:“人健康就是最重要的。”

小嫂子看着她,只是笑,也没反对,但似乎也没认同。现在想想,对她而言,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难道我说错了吗?”她也有点想不清楚了。

他乡异地,和人相处总是有点难的,也许,小嫂子也不是很能听懂她说话。毕竟,很多人都表示过,很难听懂她的方言。

语言的隔阂,生疏的环境,总使她愈加思念家乡,思念着那些田地,思念着那些和她一样起早贪黑的人们。她想要和邻居们分享她家乡的好,但人们往往只听了半句,就笑笑走开了。她的家离这里也不过两百公里,那儿天宽地广,一望无垠,他们是不知道的,不知不觉,那稻子就熟了,高粱也红了,还有玉米,花生,大豆……那里的田地,一年四季是那么的美好。

从她记事开始,就一直黏在那土地上,从跟着父母,到自己独立劳作,到和丈夫孩子一起,慢慢,她就喜欢一个人在田间的时光,种下希望,盼着收获,还有什么会比那更使人幸福呢!这里,什么也看不到的。

老头子此时也应该起来了吧!正是收割时节,想着正忙得很的,还要半个月才放假,放假她才能回去好好忙几天,该收的,该种的,都是不能落下的。

想到这里,她不免有些心焦,不知道今年的花生收成怎么样?能不能像去年一样,也榨多一点花生油,或者就拿新鲜的花生过来也好,左邻右舍都不知道问多少次了,他们都说,她家的花生油菜籽油是正宗的,还有红薯粉,大豆等,自己种的,怎么能不正宗呢,但也不卖贵,只要换了钱,她或就可以歇一段时间,就不用这么早出来了。

自从上次回去,到现在也有一个多月了,拿的五十斤大米也快吃完了。一次总拿不了多少,岁数大了,走不动,也提不动了。

心头事起,她不知不觉走过了两个路口,到了另一个小区附近。马路边的几个垃圾桶满满当当,看样子,刚才那老头老太太没过来这边。

垃圾桶上堆了好些个纸盒,她将纸盒拆卸压扁,从随身挎的包里掏出一根绳子,将所有纸盒绑在一起,又继续从桶内捡出好些塑料瓶子,她是不敢随意挑开那些垃圾袋的。

尽管如此,她带的塑料袋也很快装满,她又从包里拿出一个袋子来。

3,

又走了一个街口,她捡了更多的纸盒,另一个塑料袋子也装满了。

天边开始泛白,晨雾似乎更浓了,远处有轱辘声,沿着街边过来,是早起卖小吃的夫妻,正不急不缓向着学校而去,他们做的肠粉,看样子就非常美味鲜香,常看到孩子们端着白嫩嫩的粉条,边走边吃,她看着热气腾腾的推车,不禁咽了咽口水。

回头,一个晨跑的男人,从树荫中一闪而过。

“回去了,够了,人都起来了,等下小孙孙也要醒了,要是看不到我,哭起来,就要吵醒儿子媳妇了,”妇人想着,掉头往家走去,心中盘算着今天早晨的收获。

“家里楼道上也积攒了一些,这些,我就先放在楼下过道,像往常一样,等晚上儿子下班了带孩子时,我再好好整理,晚上趁天黑散步时,再出来捡些,抽个空,就可以拿去卖了。”

妇人自言自语,将所有的事情,口中设计一遍。

半年前,她开始将纸壳放在楼道转角处,主要是小孙子也要学走路了,她狭小的房间里,也就不好放了。她一直将它们弄得整整齐齐的,没挡着邻居们路过,也就没见人说什么。这几个月纸盒子莫名其妙地越来越多,常常两三天没收拾,就堆得高高的。通过纸盒上的快递单,她明白了,是楼上邻居们放上去的。

邻居小嫂子们都说:“正好你收拾,我就懒得下楼丢了,也省得我跑一趟的。”

这实在意外,为了不影响人们,她放了一个大框子,让收集看起来更整齐有序,但发现,各种塑料瓶子,也开始装进框子里。

她变得很忙碌,人们看到她,总是笑着说:“阿姨,您真是太勤快了。”

她就笑笑,和老家的活来比,这算什么勤快。她也无法理解,这个城市的女人们,似乎总是很悠闲,退休的嫂子们,也就白天带带孩子,晚上还能去广场跳舞,或者打球健身,楼上小嫂子说:“我们这里乡下的女人,也都很少去农田里干活的,那些活都是男人干的,最多也就种种菜,没有你们那个地区的女人勤劳的。”

她只是不信,女人不干活,一家人靠什么吃饭呢?她家乡的女人不下田种地,就没有饭吃的,而男人,都是要出去打工赚钱的,有能力做生意发家致富的,那地也是要女人种的,每天的一日三餐,天经地义,也成了女人的首要任务。她家老头身体孱弱,年轻时还能打打工,随着年纪来了,也和她一起种地了,而主力还是她。

虽然,儿子从小也没少在地头跑,但从来都没让他为任何事犯难过,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生活费,就算有艰苦的时候,卖了粮食,也是能轻松挺过来的。儿子也很争气,大学出来就考上了公务员,对象也是孩子在学校谈的。

媳妇是一名小学教师,因为定向分配,必须回来娘家这座小城。但想着小两口长期两地分居不是办法,儿子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将工作调动到这边来,在这个远不如自己家乡繁华的边区小城,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结婚的条件,对两地风俗来讲,都不算高,一套120平米房子的首付,加上十万彩礼,女方陪嫁一辆十几万的车,房贷婚后一起还,在她看来,媳妇儿一家,算得是够通情达理了。老两口心甘情愿,将毕生积蓄拿出来,还借了些钱,只要儿子能成家,就什么都不是问题。

她一直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什么事是解决不了的呢?

4,

回到幸福花园的大门口,灰白天色,朦胧中,已能看清小区整洁的步道,树影后,已有人影晃动。

妇人赶紧绕着最偏僻的小路,走回单元楼。她将两个塑料袋和纸壳悄悄放到楼梯后面,她并不担心有人来偷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是她放的,当然,除了她的儿子儿媳。

轻轻打开家门,侧卧门口探头看看,俩宝贝孙子睡得依然香甜,已经六点多了。

她洗干净手,轻手轻脚收拾了一下大厅,拖了一下地,又把卫生间换下来的脏衣服,用大盆泡着,忙完这一切,快七点,她赶紧从冰箱中拿出一些面条和鸡蛋,在厨房中忙碌起来。

闹钟响起,媳妇打着哈欠,走进厨房,看了妇人煮的面条,说道:“妈,给我小半碗就够了,吃不了多少。”

看着儿媳骨瘦如柴的身子,她是万分心疼的,但媳妇儿一天到晚精神头却很好,瘦,似乎她是刻意追求的。她也很会打扮,高跟鞋,时尚的裙子,虽然个子不高,却总给人很精致的感觉,邻居们常常在她面前夸她媳妇好看,儿子也能干,每次都夸得她心里美美的。但瘦就没有什么奶水,孙子出生就喝奶粉,她也曾要媳妇多吃点,但她总是说:“我向来胃口就这样,吃多了撑得慌,不舒服。”

因此,她也是不要求孩子一定要吃得怎样,孩子也就好带了。

妇人将一大碗三小碗面条端到餐桌上,再去将大孙女弄起来,儿子也起来了,洗漱完,儿子大碗吃着,媳妇孙子小碗吃,她也想坐下吃点,但小孙子就总这个时候醒了,妇人听到哭声,笑先挂上眉梢,到房间开心地逗弄起孩子来。

生活总是这么的从容,她早已习惯这样的节奏。

儿子要送孙女去幼儿园,先走了。媳妇儿出门时,突然想起什么,倒回来对妇人说:“哦,妈,差点忘了,这个月三百块的生活费还没给您呢,中午,我们都不回来吃,您买点黄骨鱼晚上吃吧,都很久没吃了。”

妇人看着媳妇手中的钱,推辞着说:“我有啊,有啊,你留着给孩子买奶粉那些吧。”

媳妇犹豫了一下,还是把三百块钱放在了桌子上。

妇人于是开始盘算着,黄骨鱼多少钱一斤呢?买两条够吗?媳妇吃一条,孙子吃一条,或者,再加两块豆腐吧!中午,又买一个什么菜好呢……

楼道里,传来踢踢踏踏急促下楼的声音,楼上小嫂子在楼梯口大声喊着:“中午记得回家来吃饭哩,山里又捎来只大胡鸭。”

楼下传来她家姑娘清亮地回答:“晓得了,晓得了,吃饭,才是大事。”

这边厢老妇人听了,不由笑了,她似乎找到了那个问题的答案,但,又似乎没有。

“人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