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小说及电视剧
《琅琊榜》的小说是很多年前看的。这本书在豆瓣的排行榜上排名很高,看完之后也觉得确实没有辜负这个排名。
虽然知道拍成了电视剧,但一直没有看,对国产剧的信心并不足,有无数精彩的小说拍成电视剧之后,让人比较无语。直到网上出现了大量评论琅琊榜电视剧的文章以及精美的截图,才动了看一看的念头,因为从文章来看,电视剧拍得相当出色,演员到位,画面优美,设计精良,倒是少见的精品。
一看之下,果然没有让人失望。画面精美,各处细节充满着古典气息,可见导演和演员的认真和用心。光是看唯美的画面就是一种享受,整部剧中,处处可以截图做桌面。
剧本也是下了苦工,几乎还原了整个故事。有评论说剧本与小说的相似度达到百分之八十,但我觉得整个故事百分之九十五基本都已表达出来。看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最怕的就是编剧乱改情节,以至于常常会有小说党和电视剧党对于故事情节争论不休。这部电视剧基本避免了这个问题,电视剧很好的诠释了小说的精髓和内涵。
在剧情方面,有两处电视剧的改动和原小说相比,是有所削弱原著的。
一处是梅长苏阻止靖王去营救卫铮。这个事件是梅长苏与靖王的一次最大的分歧,在电视剧中这一幕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连上铺垫,花了两集集的长度。梅长苏在给靖王解释了营救的利弊之后,阻止进一步的营救活动,靖王愤怒,与梅长苏决裂,梅长苏又是下跪又是去风雪中挨冻阻止靖王。
书中对此的描写相对简单,梅长苏给靖王分析了营救的利弊之后,靖王依然表示要营救卫铮,梅长苏便开始策划整个营救活动。这个过程才是比较合情合理的,因为梅长苏太了解靖王了,他明显知道靖王绝对不可能坐视不理,所以电视剧中他那么大力气去阻止靖王导致最后靖王跟他翻脸,这是不合情理的发展。考虑到电视剧需要制造矛盾冲突,并用画面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可能是这里编剧改动原书情节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处的改动是梅长苏与靖王的相认,这无论对于小说还是电视剧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关键。估计很多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都期待着这一个场面的出现。在小说中这个情节是比较复杂的,靖王通过各种蛛丝马迹已经开始怀疑这个几乎可以脱口而出的答案,然而他还是在知道林帅曾经用过石楠这个化名行走江湖之后才恍然大悟。
他得知这个答案之后的反应也是耐人寻味的。他立即冲到苏宅,然而在门口呆坐了半个时辰之后打道回府。他知道了真相,却没有说出来。梅长苏怀疑靖王已经知道了自己身份,故意假装不小心拿了榛子酥想吃,靖王立即出手打飞了点心,这个时候两个人都明白了对方已经知道了真相。这种种隐忍,种种小心翼翼的试探,以及双方都得知真相之后的看似不合情理的举动,把全剧的这个最重要的关键推向了高潮。
然而在电视剧中,靖王知道梅长苏身份的这个关键处理的却相对简单。靖王在夏江当堂指认梅长苏是林殊、并说出中毒可导致面目形象大改时,才把一切痕迹联系起来,明白了他的真正身份。这样的处理也还算能说得过去,只是对于期待这个高潮的观众来说,可能会觉得相对平淡。此外,夏江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孤注一掷去皇帝面前指认梅长苏是林殊,这相当不符合夏江一贯的深沉风格,书中是没有这一幕的。
从演员的角度来说,本剧的演员都还比较合适,没有看到明显的败笔。个人觉得靖王的角色是和原书中匹配度比较高的一个,而梅长苏与原书中的形象相差比较大。这里到并不是说胡歌演的不好,只是说他诠释的梅长苏的形象和原书中的梅长苏的形象不太一样。
原书中梅长苏是一个典型的谋士形象,深谋远虑,精于算计,不会为感情所左右,更不会做出冲动的决定。处事圆滑,低眉浅笑,做事周全,不会让人看出自己的想法。胡歌演的梅长苏虽然可能也是想表达这样一个形象,但实际看到的梅长苏比较木讷,比较呆萌,能看得出感情对他的影响以及内心的挣扎。简单来说,小说中的梅长苏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形象,这也是我当时读完《琅琊榜》这本书之后,觉得全书的最大的一个缺陷,梅长苏是一个“神”,找不出任何的缺点,已经不再受感情的影响;电视剧中胡歌演的梅长苏还是有感情的,更接近“人”,是一个真实的人。考虑到一个完美的形象在书中容易表达,但在电视剧中还是要通过演员来传递,所以电视剧中梅长苏的形象带了更多的人的气息。这倒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还是比较期待能看到一个更接近于书上谋士形象的梅长苏在荧屏上。
至于结局,倒是并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整本书从一开始就注明是悲剧,像梅长苏这样的人,很难给他安排一个幸福快乐的结局,书中处处的伏笔也早已表明梅长苏必死的结局。能死在战场上,让他最后能以林殊的身分重生三个月,这可能对于一个策马银枪的将军来说,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