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集人物

末代皇帝溥仪为何投靠日本人?这个原因至关重要,但终究掩盖不了卖国

2019-04-10  本文已影响5人  午门刺史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在中国古代,生在帝王家,那定当是普通民众羡慕不已的,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与此同时,因为皇家位于宫墙之内,几乎与普通大众隔绝,故而,那些皇家的事情,人们也就格外的关注。

可是,在古代历史上,投降外国,甘当马前卒的“皇帝”,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可能是第一个。尽管时间流逝,尘土掩埋,但那段屈辱的历史,却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清晰地刻画着。

爱新觉罗·溥仪,是三百多年的大清王朝的末代皇帝,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身处历史的转折点中,溥仪的投敌背叛,无疑给其打上了“卖国”的标签,无论怎样的借口,都洗脱不掉他的“罪恶”。

历史长河滚滚而去,但如果从情怀的角度来看溥仪的话,他是何其悲惨。

溥仪生于1906年,那个时期,清朝已经犹如一栋被白蚁镂空的楼阁,倾覆已是必然。

1908年冬,光绪帝载湉病危逝世,垂垂老矣的慈禧太后紧急立溥仪为光绪帝接班人,继承大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由此,这个近三岁的黄口小儿坐上了紫禁城金銮殿的宝座之上。

从继承皇位,到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溥仪又过了三个年头,已满六岁。客观的讲,登上皇位的那三年,那几乎和溥仪没有半点关系,黄毛小子一个,纯粹地象征意义。历史大势所趋,任谁都无法阻挡。

次年,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之名颁布《退位诏书》,宣布溥仪退位。退位诏中有一言如此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不难看出,即使是退位的时候,溥仪依旧是被包办的。

在当时,民国政府与清室达成优待条款,善待清室人员,并允许所谓的“小清庭”暂处紫禁城内。其后之事,孤门君在此不再多言。

1922年是一个特殊的节点,因为溥仪大婚,娶了一后一妃。皇后是婉容,妃子是文绣。此时,溥仪一十六岁,可独当一面。在古代,若成婚,便意味着此人已趋于成熟。

在此期间,溥仪于紫禁城中,或读书吟诗、作画、弹琴,或捏泥人、养狗、养鹿,有时还到宫外坐汽车,逛大街。完完全全的“闲人”一个。几乎无可作为,军阀势力割据,混战不断。但是在这个时间节点,有需要注意三项事情。

其一,外国经济势力的不断渗透入侵;

其二,倭寇贼人正在制定虎狼计划;

其三,民国当时国内军阀割据,战争时有发生。

如果说,没有1928年震惊全国的盗墓事件的话,二十二岁的溥仪,选择可能不至于那么极端。

1928年春,以孙殿英为首的盗墓者用了7个昼夜的时间,盗掘了清皇家陵园东陵地宫。慈禧太后、乾隆皇帝的陵墓遭到空前的洗劫,尸首也被破坏的残乱不堪,狼藉之态惨不忍睹。这件事,毫无疑问对溥仪是致命打击。

在中国民众的情怀理念中,挖祖坟可是犯了天怒,非拼了命不可,更何况在当时是被称为“废天子”的溥仪。

文字记载,溥仪听说“祖坟”被挖后,情绪几近失控。在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他是这样表达当时感受:我心里燃起了无比的仇恨怒火,走到阴森森的灵堂前,当着满脸鼻涕眼泪的宗室人等,向着空中发了誓言:“不报此仇,便不是爱新觉罗的子孙!”

在1925年到1932年间,溥仪在天津生活了七年,毋庸置疑的是,1928年是一个分水岭。此后,溥仪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在日本公馆里住了些日子,到了天津之后,我一天比一天更相信,日本人是我将来复辟的第一个外援力量,我拉拢军阀、收买政客、任用客卿全不见效之后,日本人在我的心里的位置,就更加重要了。 ”

后来,溥仪从天津逃往东北,在日本人的操纵下成立了“伪满洲国”,甘当傀儡,此举含有“报仇”的动机。

总归,溥仪投敌是事实,这是谁都无法掩盖的历史,但其背后的故事和原因,却值得我们深究。令人欣慰地是,在后来,溥仪接受“重新改造”之后,成为一个新的“公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