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这个习惯,优秀并不难——读《金字塔原理》
1.
你打算出门逛逛,妻子说,“我想吃葡萄,去买一点”,你说好。
接着,妻子走进了厨房。“没有鸡蛋了,土豆也没有了” 买点回来,妻子说。
你穿上外衣向门口走去。
“再买些牛奶、胡萝卜、桔子和青菜。”
你打开门,“还有黄油、苹果和酸奶。”
“还有没有?能一次说完吗?”你不耐烦道......。
你走出去后,买了葡萄、酸奶和苹果,还有啥呢?想不起来,打个电话问,“还有胡萝卜和桔子啊”,“好像还差几样”,“我也忘了” 妻子抱歉道。
如果不拿张纸条出门,或把信息输入手机,很少有人能一次性记住要买的所有物品。因为你遇到了“神奇的数字7”,乔治米勒认为,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不超过3个项目。
2.
想要记住也不难,只需简单把以上10个物品做个归类。
类比1——蛋奶产品
包括:牛奶、鸡蛋、黄油和酸奶
类比2——水果
包括:葡萄、桔子和苹果
类比3——蔬菜
包括:土豆、胡萝卜和青菜
蛋奶产品、水果和蔬菜三个类别,好记了吗?你已经将要处理的10个项目,变成了3个。
你只需要提高一个抽象层次,而较高层次的概念总是能够提示其下面一个层次的内容,所以你就能轻而易举地记住所有项目了。
自上而下地组织思想,先总后分,这就是金字塔原理。
3.
金字塔原理当然不只是用来记忆一下物品清单,它是鼎鼎大名的麦肯锡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所发明,传授对象是那些接受过商业或专业培训、但在工作中需要撰写复杂的报告、研究性文章,或演示文稿等职业人士。
她在哈佛商学院、斯坦福商学院等做过讲座。现在,金字塔原理已经成为麦肯锡公司的公司标准,并被认为是麦肯锡公司组织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的《金字塔原理》一书,2002年在中国第一次出版,至今长盛不衰。
图片来自网络麦肯锡公司曾经得到过一次沉痛的教训。
该公司曾经为一家重要的大客户做咨询。咨询结束的时候,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在电梯间里遇见了对方的董事长,该董事长问麦肯锡的项目负责人:"你能不能说一下现在的结果呢?"由于该项目负责人没有准备,而且即使有准备,也无法在电梯从30层到1层的30秒钟内把结果说清楚。最终,麦肯锡失去了这一重要客户。
从此,麦肯锡要求公司员工凡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结果表达清楚,凡事要直奔主题、直奔结果。
麦肯锡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最多记得住一二三,记不住四五六,所以凡事要归纳在3条以内。这就是如今在商界流传甚广的"30秒钟电梯理论"。
“电梯理论”使用的也是金字塔原理。
如果你在电梯里遇到领导,只有30秒钟的汇报时间。
你可以只汇报中心论点和一级支持论据,如果领导感兴趣,一定会让你到办公室详谈的。养成这个习惯,会给职场人士增加很多机会。
4.
金字塔原理广泛被各界精英们使用,无论是写报告,还是做演示,它都是简单而有效的工具。
结论先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开门见山。因为现代社会节奏快,领导没有太多的耐心来听完汇报。试看下面例子:
论点:关于新事业的启动
理由一:市场的成长率停止不前......
理由二:竞争对手带有各自的特点进行相关活动......
理由三:本公司的资源只利用了一部分.....
老板不耐烦了,你到底想要启动新事业还是不要啊?
其实,把结论放前面,效果会更好:
论点:关于新事业的启动
结论:我们应该启动新事业
理由有如下三点......。
把结论放在后面说的话,听的人在中途就可能产生焦虑感,不愿听下去。
5.
当然,金字塔原理不仅仅是结论先行,开门见山。按作者巴巴拉的说法,以写文章为例,需要符合以下三点:
1.文章结构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2.每一组中的思想都必须属于同一范畴。
3.每一组中的思想都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以前面出门买物品为例,蛋奶产品,就是牛奶、鸡蛋、黄油和酸奶等物品的概括,而牛奶、鸡蛋、黄油和酸奶就是属于同一范畴,才可以归类到一组。
作者提出,组织思想基本上只有四种可能的逻辑顺序: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时间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结构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而牛奶、鸡蛋、黄油和酸奶,属于结构顺序。
只有符合金字塔原理的信息才容易记忆,文章让人容易看懂,报告让人听得下去。
6.
生活中,金字塔原理也被广泛运用。
比如说,作为一个资深旅行爱好者,常有亲朋好友询问我,比如“国庆节想出去玩,有没有人少的地方推荐?”,
“国外可考虑马来西亚兰卡威”,“不打算去国外”。
“国内可考虑青海湖”,“因为人少、景美、便宜”,
推荐青海湖 结论
人少、景美、便宜三个理由,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个理由平衡性好,就支撑起了“推荐青海湖”这个结论。
如果对方有兴趣,再讲述每一个理由的细节,没有就停止,节约时间。
金字塔原理,简单、高效。养成这个习惯,优秀并不难。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金字塔原理的知识吗?读读这本经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