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南国往事(二):血浓于水的思念与牵挂(3)
3、L与J的精神支柱
那个年代的L与J,的确是需要某种另类的精神支柱,来填补日益弥漫在心中的空虚和匮乏;于是,叔公、叔婆仿佛成了他(她)俩的安慰,以书信的方式,倾述着内心的动荡与不安:渴望着能去南方大城市开拓眼界,去呼吸一下南方的海洋气息,以打破孤独闭塞、孤陋寡闻的窘状,冲破“盆地意识”中的对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的淡薄,一扫现实中那种无处不有的缓慢节奏和无所事事。
L与J本是一对“文艺青年”,相识于一个在当时十分流行的、自发的读书写作的“文学小组”,自然对于追求精神生活比追求物质生活,更加占有着人生的比重。拼着家中“一无所有”,1982年结婚旅行去了北京、西安,83年一身轻松去了重庆、三峡、武汉、九江(庐山)、南京、无锡、苏州、杭州、上海……
以后数年养育后代“囊中羞涩”,家中除了土漆家俱以外,也有冰箱、彩电,但都是在侥幸拥有(也不多)“外援”(父兄)的情况下获得的旧物,拿着死工资,熬着内地一般大众的相对清苦但也知足常乐的生活。因为,成都这个“天府之国”的中心,在国人的眼中生活状况是比较好的,水果、蔬菜、肉禽、蛋奶的供应是充足的,价格相对来说也是便宜的,既使这样,居民们也已经承受不起价格不断上涨的沉重压力了。
现在看来,那个时候,只要是不奢望、攀比、埋怨、妒忌,闭眼不看比比皆是的所谓“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状况”,生活自然还是比较“安逸”的。然而,毫无活力和激情的内陆现状,日益滋长的社会不公与贫富悬殊,时刻戳着正直善良且不甘于此的人们的心。内心的不安与苦闷、探索与思考,是那个时代的年轻一代的常态,他们努力学习、感知明天,希望有一天能改变自身与社会,走向美好的未来。
L与J真渴望到南方去走走,所以,这次叔公、叔婆欢迎并支持两人南下开眼界,可想而知在两人心中引起多么大的震动与振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