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父母】改变唠叨的交流方式,让孩子变得更好
恩诺教育首席心理咨询专家周建林老师指出:对于孩子而言,唠叨是最难以让自己忍受的,而唠叨似乎也是每个做父母的职业病。没有哪个孩子会对自己的父母的唠叨不感到厌烦的。
在《了不起的挑战片花》里,有这么一幕,“名嘴”撒贝宁对着一个小萝莉,又是唱歌,又是邀请自拍合影,一路上,嘴巴就没有停止过,一会要这样,一会要那样。即使是一个帅气的欧巴,却也没有逃脱被嫌弃的下场,小萝莉杏眼圆瞪,毫不客气地说:“你是唐僧吗?”
不得不服,“唐僧”这个称呼,是那么恰到好处,因为只有唐僧,才会反复地念经,而听众呢,就像是头上戴了一个“紧箍咒”一样。
可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就如撒贝宁一样,扮演唐僧的角色,而孩子呢,却被迫成了“孙悟空”,一旦听到念经,浑身就不适。
唠叨好像是全世界妈妈的通病,也最惹子女厌烦。
前几天去朋友家拜访,在对方家里吃个饭,发现女主人的精力,大半都耗在和 4 岁的女儿唠叨上:
跟你说了多少次,吃东西前要洗手,手这么脏就拿东西吃?!玩具要收好啊!你看你的同学米米的书架玩具柜都是整整齐齐的……又吃零食!告诉你不要吃还吃……妈妈跟你说这么多你听到没有?你倒是说话呀!
这位妈妈一边里里外外忙着,一边不停叨叨叨,不管动作还是语言都陷入了机械化的循环里。反观孩子,全程神情漠然,要么看电视,要么玩玩具,妈妈的声音、威胁,她似乎一点都不在乎。
我故意逗她,指了指妈妈,又做出「blablabla」的唠叨状,又指指她,脸垮了下来叹口气。小姑娘眼里放光,盯着我认真地点点头,又低下了头,让我心里一阵难过。
唠叨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还是我们自欺欺人呢?
爱唠叨的父母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每当孩子犯了一个小错,家长都会不厌其烦地不停唠叨,唠叨到最后,发现孩子烦的要死,根本就没有把自己话听进去,这时父母就会对孩子说:“你有没有在听我说话?”或者“不要拿我的话当耳边风!”等等,其实当你唠叨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自己不仅是对牛弹琴,反而孩子都不愿意靠近你。
孩子渴望的是被肯定而不是唠叨,别让唠叨毁了孩子
一、唠叨让孩子越来越消极
唠叨导致的第一个坏结果是让孩子产生惰性,形成依赖心理。为什么有的孩子会特别磨蹭?比如做作业、刷牙、赖床、收拾卧室,不管父母怎么催都不着急,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父母说得太多。
说的越多,孩子就越来越依赖你的催促,做事缺少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个妈妈曾经留言说:“我们孩子每天玩得不知道吃饭,不停催他,他就敷衍地“嗯”、“哦”,磨磨蹭蹭半天才动筷子,如果不一直叫他,他就不知道自己过来!”
这就是父母唠叨太多的后果之一,你不说几次,他就不会去做,因为他知道反正有妈妈提醒的,所以更加不急不慌,更加散漫。
孩子是最容易受到诱导的一类人群,我们用硬的方式行不通的时候就要考虑一下用软的,给孩子一点引诱,孩子会不自觉向妈妈说的靠拢,相比于唠叨,孩子更愿意接受。
二、唠叨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为人父母,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就用完美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怎么这么不小心,饭菜都洒到桌子上了,多脏呀。”
“玩具玩好怎么又不收拾呢,丢得满地都是,每次都要妈妈帮你收拾。”
“和你说了多少遍了,回到家要先洗手,衣服不要随地乱扔,怎么就是记不住呢!”
“作业做完了吗?没做完怎么坐这儿看电视呀,还不赶紧去做。”
所以在妈妈看来,孩子吃饭不能掉饭菜,玩具玩好要立马收拾,回家后要马上洗手,换下来的衣服要随手叠好,在家里要永远保持学习状态,作业做完还要检查、复习,时刻不能松懈。要想让妈妈满意、不唠叨,还真的是难于上青天啊。请问这么苛刻的要求,妈妈您小时候做到了吗?
其实不是孩子不够好,而是妈妈眼里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这样的唠叨不止不能让孩子进步,还给他们贴上了各种负面标签,会严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人都是不完美的,妈妈要做的应该是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成长,而不是紧咬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对孩子少一点苛求,多一点鼓励,他们会绽放地更努力。
三、唠叨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朋友曾对我说过一件小事:
有一次儿子学校组织春游,孩子奶奶特别担心,这是第一次儿子离开家人,去很远的地方玩。
孩子出发前,奶奶反反复复地交代注意事项,一开始孩子还回应几句,但老人啰啰嗦嗦说了半小时,孩子终于开始不耐烦:“你烦不烦啊!有完没完!”
朋友看着老人家孤独地站在那里,感叹孩子真的很不懂事。明明大人说的是对的,也是为他好,他怎么不领情还觉得生气?
其实,这就是唠叨的另一个坏作用:孩子开始不把大人的话当回事。失去耐心加上逆反心理,表现出来的就是对父母的顶撞、不尊重。
试想,一个人在你耳边,无数次重复同一句话,你也会觉得反感,只会捂住耳朵逃走。做不唠叨的父母,最重要的一点是,给孩子适当的提醒,而不是事无巨细的操心。
四、唠叨让孩子提取不到重点
在妈妈唠叨的生活环境中长大,孩子感受到的是妈妈永无止境的念叨,让孩子不知道哪些事情才是重点,这就是为什么妈妈说的话是唠叨,而不是叫精辟的教育了。如果唠叨有用的话,孩子早就变听话了。既然没用,那我们是不是该换个策略呢,简单来说就是少废话,讲重点,就事论事。
要让孩子洗手,坚定地说“洗手”这两个字,显然要比长篇大论简洁、有力地多。就事论事,关注事情本身,不对孩子做负面评价,孩子不容易有抵触情绪,才能变得更好。
纪伯伦的诗歌《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中曾提到: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所以,不妨从现在开始停止唠叨。用尊重和欣赏取代抱怨;给他们适当的提醒,而不是事无巨细的操心;给他们一点空间,让他们学会自己支配时间;给他们一点压力,让他们自己学会承担责任。
不管孩子做得怎样,学会信任他、欣赏他、鼓励他,远比抱怨唠叨产生的负能量要强得多。学会放手,让他们走回自己该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