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时间焦虑的黑暗
你所浪费的时间,是昨天死去的人渴望的明天
—— 借当日主题图片,表达别样想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40568/2a9c8676f419c1a0.jpg)
我们面前是一幅傍晚时刻的图片。
万里红霞正与夜晚的使者,暗紫色缓缓相融。地面上的一切也已经笼罩在温暖的,黑丝绒一般的夜色里,只有远远的车灯和路灯柔和地点缀在夜的背景上。天边,已坠入地平线以下的太阳,似乎还舍不得离去,顽强地留下今日最后一抹灿烂的金黄,抛在美丽的天地之间。
这是一幅夕阳景色,大多人看来,美好而神秘;
它也展示了昼夜相接,让人想到时间的流逝,在某个特定的人眼中,意境就大不相同。
假如,这是一位极其缺少时间的人,他的脑袋里总有多个计划,总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几份去执行“多任务”,因而常常被时间管理的焦虑所折磨,总是陷入一堆计划无法兑现的泥潭,他看到白昼已尽,夜晚将临,想到的很可能是“虚度的一天”这几个字。画面的浓郁色彩带给他的,可能是昏暗的,不和谐的,压抑紧张的感受。
美国的一位教授姆莱纳森从自己的问题开始,所做的研究就与这种状态有关,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使人陷在其中无法自拔。
他研究过于忙碌的人,发现其有一种思维方式和过于缺钱的人很相像。因为长期匮乏某种资源,譬如钱、时间或有效信息,导致他们对这些资源的关心,逐渐垄断了他们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要素,造成心理焦虑和资源管理和利用困难。
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缺时间,或者特别缺钱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有可能全面下降,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姆莱纳森将其称为“带宽”(bandwidth)。
一个过度忙碌的人,长期陷在多项工作里面(很可能只是他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一心要把这些事情都做到,却总是无法实现,于是,精力时间总是被最紧急的事情占据,却没有“心力”(带宽)跳出来,去考虑、去规划更重要、更有意义、更长远的计划。
因为各种事情太多,总也不能完成,于是他心力憔悴,一地鸡毛,看着任务成堆,却无力去做,成为一个焦虑的拖延者,连从一幅美景中获得愉悦的能力都丧失了。
这就有些像非常缺钱的人努力于精打细算,却没有意愿(也可能没有带宽)考虑怎样适当地满足自己,是否可以做一些投资,可以从哪里突破去发展事业。
姆莱纳森认为,即便拖延者得到时间,就像给陷入这种思维方式的缺钱者一笔钱一样,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
时间不够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姆莱纳森发现,其实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判断问题的心力不够。他的解决方案是,分割问题,减少多任务干扰,从而淡化焦虑。
说起来我自己也曾深受拖延症和多任务焦虑困扰,至今也不能说已经摆脱出来。
在我自己有限的体会之中,我赞同姆莱纳森的方法。
我们要先努力恢复思考能力,了解自己最需要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应该完成的是什么。还要承认人的能力、精力、时间都是有限的,必须要有所放弃。
做到了以上两点之后,接下来,分解任务、制定计划、分配时间,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降低标准,降低要求。一个拖延者不能持续工作一个小时,那就缩短到四十分钟,半小时,甚至十五分钟,慢慢地你会发现,当你规定的十五分钟到了,你却不想停下,因为你已经达到了一种专注的状态,你已经在治愈的路上了。
这时候,就很有可能有心情去欣赏一幅美好的图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