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every day13]
|爱马丁
每天一句感悟:国庆节去哪儿人少还最便宜?——单位。
我知道朋友圈的你们都在兴高采烈地通往去各个景点看人山车海的路上。
我也非常兴奋地到达上班的地点,因为今天的工作日程满满的。上午,把关于原子、元素及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再次进行修改后交给了黄主任。其实交稿的时候,心里有点小忐忑,因为这次教学设计的背景有四点我觉得有难度:
1.没有教材可看(我没买到这种教材,是今年最新版本,市面无法买到);
2.只按照教育局编写配发给我的课程指引进行设计;
3.结合上次教研时的英语教案和夹杂英语的粤语讲解进行理解并给予建议;
4.关于元素的概念内地与香港版本有些差别:
内地关于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宏观概念。元素组成物质,由单一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香港关于元素的概念——由单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称为元素。
也就是说,内地单质的概念和香港元素的概念类似。香港没有单质这一概念。(这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区分混合物,化合物与元素很难的原因,缺少单独的单质概念,显得在物质分类上的概念很模糊,层次关系不清晰)
所以就在设计时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内地教材中对微观,宏观概念的区分,以便学生更好的按层级关系去认识原子和元素的关系。(但我担心可能老师和学生都不太能去接受一个在教科书上从没有出现过的“单质”概念)
交完设计,下午我们就外出参加由中学校本课程发展组织的科学教育学习社群。活动的地点是在某某中学。一进校门就看着穿着几位穿着整齐的学生们正在学校大厅向其他同学回收中秋节到月饼盒,环保意识非常的强。他们的校园里还有个角落,整齐地码放着学校获得的各种奖杯奖状。是的,你没看错就是码放,因为实在太多了!
这是放奖杯的地方之一 穿校服的孩子参加这次学习活动的是来自各校的前期曾经参与过这个项目的老师。
教育局的同事们准备的会议资料,安排的活动流程,设计的讨论环节都非常的好。有三位老师先进行自己学校的经验分享,然后就开始分组讨论,结合听到的案例再讨论起来是很有更有实效的。我仔细观察过,没有人开小差,看手机什么的,专注度相当高!到了分享环节也是踊跃发言,可能也是与他们一直倡导地表达自我观点有关的。但也明显感觉到教育局同事们设计的问题及引导的方向和老师们实际探讨出来的问题和方向还是有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 教师分享 电学展示,很有启发性!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我认识了一位香港的化学老师。我们在会议的休息时间探讨了关于化学知识如何与stem项目式学习融合的问题。他也非常积极地表示:愿意为我提供之前做过的跟化学知识有关的项目,共同合作开发新项目。
因为今天他也是分享老师之一,但是他分享的却是一个跟电学有关的项目。我能够感受到,他和我也有一样的困惑和需求,那就是:想开发出更多的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既能促进学生发展,也能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学习项目。
活动也照样是全粤语夹杂英语的讨论,ppt有中文界面和英语界面的。但我已经荣辱不惊,云淡风轻了ヾ(❀╹╹)ノ~。听不懂的时候,我就想想自己的教学项目该怎么设计,专题讲座还有哪些可以改动和添加的地方,对校本化学课程的设计、与火有关的stem项目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感觉非常充实!
会议结束时,WL告诉我,下一次还可以再和他一起多去一个他参与支援的学校。那个学校也是全英语教学,且教材版本和上一次的学校又不一样。
I am very excited about this challe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