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5)
原文
1.27 象征湿婆的便是那神圣的声音——OM(奥姆)。
1.27 Isvara is represented by a sound,om.
1.28 通过不断重复(念诵OM),它的内涵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1.28 Its meaning becomes clear through repetition.
1.29 如此,即可实现内在的成长(即觉醒的成长)和消除各种(觉醒成长的)障碍。
1.29 Thus,interiorization develops and obstacles fall away.
1.30 疾病、冷漠、怀疑、疏忽、怠惰、纵欲、自欺、不精进、不坚定,它们都是意识的干扰,都是获得身心安宁明净的障碍。
1.30 Sickness,apathy,doubt,carelessness,laziness,sexual indulgence,delusion,lack of progress,and inconstancy are all distractions which by stirring up consciousness,act as barriers to stillness.
1.31 当我们不幸拥有上述这些(阻碍身心净化的因素),将使我们长期陷入紧张(窘迫)、沮丧(抑郁)、无精打采等负面状态之中。
1.31 When they do,one may experience distress,depression or distraction.
1.27 象征湿婆的便是那神圣的声音——OM(奥姆)。
OM不只是一个咒语,它还是梵文的第一个字母,这个字母由一个形状像连体的“30”,以及在它之上有一个两端向上的弯月,并在弯月上有一个圆形的太阳组成。
在瑜伽里,OM就是自性,就是生命,就是存在的实相,故它蕴含有无穷的力量,能有求必应,能令念诵者迅速证悟。
在印度传统瑜伽中,念诵OM是一个瑜伽修行者每日必有之功课,必有之义务。有很多种关于OM的念诵法:
①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很投入地小声念诵;
②大声歌唱式念诵;
③还有一种只动唇不发声的念诵;
④配合呼吸的念诵——深吸一口气后,一边呼气一边出声念诵;
⑤观想念诵:一边念诵一边观想有一个由光组成的梵文字母OM在眼前,或位于七轮中的某个轮内
⑥在念诵时观想自己整个身心化为字母OM;
……
OM在印度不仅是一个瑜伽哲学概念,也是一个开悟解脱的象征,它是正义、慈悲和光明,它还是印度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信仰。
瑜伽修行者确信,OM是宇宙的第一个声音,是生化一切的声音,是所有声音之母,天地万物皆OM所生。
1.28通过不断重复(念诵OM),它的内涵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OM的内涵就是湿婆大神,湿婆神的内涵就是自性。越来越清晰的是自性,不断念诵OM只是一种方便法门。自性呈现与否,要在悟性和相应。
1.29如此,即可实现内在的成长(即觉醒的成长)和消除各种(觉醒成长的)障碍。
这是“从因到果修行法”。在修行过程中,OM(湿婆神,也即自性)的力量是很大的,可以有效地疏通气脉、医治疾病和转化障碍,促进禅定和实现觉醒的成长。
1.30疾病、冷漠、怀疑、疏忽、怠惰、纵欲、自欺、不精进、不坚定(反复无常),它们都是意识的干扰,都是获得身心安宁明净的障碍。
只要我们一天没有开悟,一天没有实现生命的圆满,我们就不是落于此病,就是陷于彼病。
这个世上本来就没有自我这个东西。可自我一旦在意识中形成,它看上去是如此的真实,以至于你不得不和它相认同。
冷漠和自我是成正比的:人们越是自我,人与人之间就越是冷漠。
自我有一个趋向,就是不信任的倾向。这种倾向很强烈,很顽固。我们的自我越来越明显,这种不信任就越是强烈。“怀疑病”患者这些人为了怀疑而怀疑,为了否定而否定。这些患者很有破坏力,能使很多人有意或无意间成为“不可知论者”或“虚无主义者”而不自知。
“疏忽”:疏忽就是时常处于失念之中,处于遗忘和慌乱之中。为此,瑜伽有一种从衣食住行入手的警觉性训练,就是吃饭的时候全神贯注地吃饭,走路的时候全神贯注地走路。也就是说,我们要时刻保持着生活中的在场状态——全然的在场状态- 保持着觉知状态——始终明白自己此时在哪,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追求什么等等,始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瑜伽要求我们,能不能开悟解脱证得圆觉境界先不管,当下紧要的是找回自己,学会和自己和谐相处,学会走进生活和人生,而不是在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之外徘徊和游荡。我们潜意识中积压的大量负面情绪、生存的空虚感、失落感、焦虑感、无意义感、疏离感、梦幻感等皆起源于我们的“疏忽”和“非在场”状态。所以,在场感和保持高度的觉知状态,对我们当下的每个人而言,其急切程度不亚于“如救眉燃”。
“怠惰”:怠惰就是懒散和自我溺爱。
“纵欲”:纵欲就是处于被自己的感官控制的状态。指的是一切感官之欲望。这些欲望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只要任其发展,很快它们就会反客为主,成为我们的主人。
瑜伽之所以反对纵欲,是为了不令我们陷于本能和物性之中。本能就是生物性,生物性就是动物性,动物性就是兽性。陷于兽性就是陷于物性的一种。物性除了生物性的一面外,它还有对物质的贪婪和沉溺。瑜伽带我们去实现的是生命先天的本性,而不是兽性和物性。
《瑜伽经》的思想不是禁欲主义,是合理的节欲主义。
在帕坦伽利的世界观里,他没有把世俗界和出世界尖锐地对立起来,形成水火不容之势。世俗界固然有太多的缺憾和虚幻,但出世界同样问题重重,两者皆需被深入地认识清楚,同样,两者都需要被有效地超越和转化。常人用世俗取代出世,当然是错误的;宣扬绝对出世、离世,甚至蔑世和恨世的主张,同样不可接受。帕坦伽利给我们的道路是:同时接受两者,包容两者,但又不可陷溺于任何一方,需对此两者给予有力的超越和通化。这条道路名之曰:“瑜伽之道”或“中道”。
“自欺”:就是不诚。“诚”就是无隐无曲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本性的状态,是生命的圆觉状态。所以说,诚本身就是生命和宇宙的本体,名之曰“诚体”。同时,诚也是修行,也是工夫。诚的修行是各种修行中最快捷最彻底的修行方法。诚就是对自己彻底敞开,对一切彻底敞开的状态,诚也是不自欺的状态。
“不精进”:修行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修行。“怎么修行”的意思是,你是在全力修行,还是在力量有所保留的情况下修行?
“不坚定”:就是犹豫不决,就是患得患失。一个不坚定的修行者,很可能是一个还没有自发地来到自己人生蜕变和飞跃的那个转折之“点”的人。
仅仅是下定决心,就可以让我们在认识上、觉悟上、身心的升华上发生巨大的变化和飞跃。甚至有些人在下定某个神圣的决定的同时,便获得了当下顿悟,就地解脱——仅仅是一个坚定的决心,就可以出现如此之神奇妙有。
1.31当我们不幸拥有上述这些(阻碍身心净化的因素),将使我们长期陷入紧张(窘迫)、沮丧(抑郁)、无精打采等负面状态之中。
我们这个时代是历史上对自然界征服最大的时代,对海洋、森林、沙漠、地下和太空等的征服,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但我们这个时代又是一个无比沮丧的时代,多数人生存基调是无精打采的莫名的沮丧。我们失去的是真实的存在感、生命感和与万物的联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