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这本书是乔治奥威尔在1948年写的对于1984年的预言,故书名为《1984》。它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与乌托邦小说相对,这一类小说通常是叙述人类科技泛滥,在表面上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但本质上掩饰着虚弱空洞的精神世界。可能的世界观设定有:人类丧失自由、物质浪费蔓延、道德沦丧、民主受压迫(或以另类方法制造“民主”)、阶级制度横行、自杀风气横行等等。故事表达的方法主要是透过一些变量,如人工智能背叛人类,“野人”被带进文化世界等,令主角明白到人类文明已变得僵化或腐化,并带领自己走向毁灭,而主角再从中作出自我的选择。
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温斯顿作为大洋国公民,英社外围党员,怀疑本国篡改历史,厌恶高度集权主义,怀疑历史被抹杀,思想被禁锢,生活水平远不如从前,于是他想办法去搜寻证据去验证这一想法的正确性。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了朱莉亚,他们一起在行为上对抗英社,成为思想犯。后来他们自以为找到了救命稻草——兄弟会(反抗大洋国老大哥的地下组织),却没想到落入圈套,兄弟会其实根本不存在,只是为了吸引像他们这样的思想犯。他们在不断的令人发狂的酷刑下,出卖了彼此,最终他们的思想被净化,屈服。
由于之前一直没读过如此悲惨的小说,所以在温斯顿两人遇到“兄弟会”时,我觉得如此压抑可怕的社会氛围终于要被打破,揭竿而起的起义终于要到来,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小说最后以这样一种结局结束,使人深思,也更加明白了“反乌托邦”的含义。
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震撼在那种每天提心吊胆,思想被禁锢,生活水平低下,禁欲,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斗争中去的社会环境,以及在酷刑下用人类最害怕的东西进行身体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所展现出的人的自私等本性。读小说读历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以史为镜,吸取经验教训,防止这类事情的发生。小到个人,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环境,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大到国家,当政者要充分注意,拒绝“焚书坑儒”,“闭关锁国”,提倡“改革开放”,拒绝任何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
多一个人看这本书,就多一个人理解自由的含义。
经典语录:
1.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2.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3.我们将在没有黑暗的地方相见。
4.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上等人交换地位。下等人的特点始终是,他们劳苦之余无暇旁顾,偶尔才顾到日常生活意外的事,因此他们如果有目标的话,无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因为中等人标榜自己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中等人一旦达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与那里的被奴役地位, 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三等人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目标,哪怕是暂时实现自己的目标。
5.如果说思想会腐蚀语言的话,那么语言也会腐蚀思想。
6.历史不是一面镜子,而是黑板上的记号,可以随时擦去,随时填补。更为可怕的是,一旦涂改了,你找不到证据去证明这是篡改历史的行为。
7.全世界到处都是一样,几亿,几十亿的人,都不知彼此的存在,被仇恨和谎言的高墙隔开,但几乎是完全一样的人——这些人从来不知道怎样思想,但是他们的心里,肚子里,肌肉里却积累着有朝一日会推翻整个世界的力量。如果有希望,希望在无产者中间!
8.如果有希望的话,希望一定在无产者身上,因为只有在那里,在这些不受重视的蜂拥成群的群众中间,在大洋国这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中间,摧毁党的力量才能发动起来。……只要能够有办法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就不需要进行暗中活动了。他们只要起来挣扎一下,就像一匹马颤动一下身子把苍蝇赶跑。他们只要愿意,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把党打得粉。可以肯定地说,他们迟早会想到要这么做的。
9.如果有希望的话,希望在无产者身上”在这些不受重视的蜂拥成堆的群众中间,在大洋国这85%的人口中间,摧毁党的力量才能发动起来。
10.真正的权利,我们日日夜夜为之奋战的权力,不是控制事物的权力,而是控制人的权力。一个人如何对另一个人发挥权力呢?通过使另外一个人受苦,光是服从还不够,他不受苦,你怎么知道他在服从你的意志,不是他自己的意志?权力就在给人带来痛苦和耻辱,权力就在于把人类思想撕得粉碎,然后按照你自己所选择的样子把它再粘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