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不达(二)
——《论语》学习之13-17-2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Z。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白话】子夏做莒父这个地方的宰官,向孔子请教为Z之道。孔子说:“不要贪求速成,不要只见小利。贪求速成就达不到目标,只见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思考之四】我们为什么会急于求成呢?为什么会只见到小利呢?
子夏向老师请教为Z之道。夫子告诉他两条重要原则:无欲速,无见小利。为什么呢?孔子接着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欲速的人心里急躁,见小利的人有私欲杂念,两种不同状态,病因其实一样,都是一个“贪”字。要么急于求成,好比“揠苗助长”;要么急于求名,不明白厚积薄发的道理,总想一蹴而就,随随便便成功;要么急于求利,像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那样。人为什么会求速?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做事情讲求效率,贪快,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做成一样事情。为什么会有“欲速”这种心呢?其实是因为“见小利”,短时间就得到小利,就会执着在这上面,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只顾眼前,顾不得长远。
《论语札记》曰:“欲速者,心之躁;见小利者,心之私。二者有阴阳之不同,而其病亦相因。凡大事未有速成者,故欲速者其见必小;心存于久远,则不为利动,故见小利者恒由于欲速。”做事想速成的,是心情急躁;只看见小利的,是心里私心太重。两个方面虽有内外阴阳之别,二者是互为原因的。凡是大事想速成的都是因为只看小利;心存大志,目标高远,就不会被小利所吸引,所以只看小利的原因又是因为想速成。
小利与大事,看起来是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因为初心和目标不一样,见小利的人,看到的大事也是小利;而见大事的人,即使看到小利,也认为是大事。清代李颙李二曲先生《四书反身录》说:“若求治太急,兴利除害,为之不以其渐,不是忙中多错,便是操切偾事。自古成大事者,眼界自阔,规模自别,宁敦大成裕,不取便目前,亦犹学者宁学圣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成名。”自古以来成就大事的人,都是心胸开阔、格局远大,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皆是天下大事,所以高慕贤圣,不会趣于下流;目标长远,不会停于眼前。宁愿学习圣人,哪怕一生没有建树,也不愿为求小利,而博得一时的名闻。
所以,造成这种“速成”心理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心情急躁,过于追求眼前利益,特别想用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收益。这种投机取巧的心理,反倒成了当下许多人的正心理常。
【思考之五】我们为什么知道却做不到?
因为大多数人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不明确,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从小就养成随大流的习惯,看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不去思考人生的最根本目的,只是追求一些形式上的成功。要知道,瞬间的成就可以使人获得短暂的名利,但如果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静下心来,脚踏实地,认请自己的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孟子《尽心章句上》说:“其进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朱子《孟子集注》说“进锐者,用心太过,其气易衰,故退速。”就好比一场马拉松长跑,你一开始就以百米赛的速度冲刺,其结果必然是很快败下阵来。只有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才是正确的,才能够从容不迫地顺利地达到目的。小人亡命发财,霸主好大喜功,其弊皆在贪小利而求速成。
如何能做到无欲速,不求小利呢?首先要长期跟随特别具有德行的老师学习。第二,要立定远大志向,想为这个世界贡献一己之力。第三,要有一群良师益友陪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第四,对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为子孙后代留下一股元气。
夫子讲“无欲速,无见小利”,其实也是警醒我们要时时观察自心,我的心是不是又心浮气躁、急于求成了?是不是见小利,贪着一些名闻利养了?每天通过这样的检视自省,反观本心,自己的生命就会从量变达到质的飞跃。
【思考之六】你实践了《论语》中的哪一条?有何心得?
对照《论语》500条,那一条都没有做好。要说学吧,习之不足;欲要发愤忘食,又不能乐而忘忧,要么过之,要么不及。耳顺之年,喜欢经典,尤喜《论语》。每一句“子曰”,都可作为座右铭,时时明辨慎思笃行,只可惜夜烛之光,难以廓然,甚是遗憾日中之光时,奔波于名闻利养,吃穿住行,没有遇到这么好的老师,这么好的平台。
《论语注疏》注释本章曰:“事有程期,无欲速成,当存大体,无见小利也。”
学习《论语》,经过长期的背诵、审定义理、对境实践、改变生命四个步骤,通过日积月累,点点滴滴地去实践、验证,不断校正自己的身心,向圣贤靠近。
孔子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但愿苍天给我30年,终生学《论语》,此生做好这一件事,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