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三个小故事,助你提高学习记忆
![](https://img.haomeiwen.com/i18918013/de839dbd7df5505e.jpg)
人的天性不爱动脑,因为其耗费精力大,所以大脑倾向于偷懒。学习是挑战天性的行为,需要调动我们的大脑,下面三个身边的小故事,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1. 舍友的书
有一次,我借用一位大学舍友的课本,翻开他的书,竟比他脸还干净,不由为他的期末考担忧。考试成绩出来,让我大跌眼镜,他每科成绩都高高的,真奇怪!于是,等到下个考试季,我就天天跟着他一起自习,坐在他身后偷偷观察,终于让我发现了异样——这家伙在一张纸上不停地写写画画。原来,他是用写写画画回忆课本内容。后来,这位舍友成功保研一所985高校。
记忆是学习必经的程序。一直以来,我们习惯重复阅读来进行记忆,习惯在书上重点句子画线。重复、画线给我们一种已经记住的错觉,此时大脑处于轻松状态。而在回想时,会让我们充分调动大脑,把各种碎片化的记忆进行链接、组合、提取,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记忆过程。所以说,重复三遍不如回想一遍。读书不是在于“读”,而是在于“想”。
2. 书虫的困扰
晓婷酷爱读书,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书虫。像这样一个人,本应该是不愁聊天、讲话。可是,她却一说话就不知道说啥,公司同事不愿意跟她聊天了,开会发言也不再给她机会,她整日郁郁寡欢。她不禁苦恼:为什么一到关键时刻就脑子空白,读的书记不住、讲不出、用不上,都闷在肚子里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带她参加了一个读书交流会,每周都进行读书分享,经过一年,她的表达能力、记忆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经常给同事说个故事,不时蹦出几个金句,让大家印象深刻,在公司也受到了欢迎。
像晓婷一开始那种“记不住、讲不出、用不上”困恼,很多人都有。读书多,不意味着记得多,也不代表着知识多。学习知识在于学以致用,如果不能运用到自己生活、工作,那么你读过的知识,就还不是你的知识。这种问题,该如何解决?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话将知识表达出来。通过自身语言体系、逻辑体系的加工,知识便被打上了属于你的标记,经常去表达,使其逐步成为条件反射。
3.神奇的会计老师
上学那会,我觉得会计学学习很枯燥,各种术语、准则,脑袋都大了。直到有次在网上听了一位老师的课,瞬间觉得神清气爽。例如,讲到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这四个概念单独记忆实在难记住。这位老师就给我们关联出这样的画面:会计主体持续分钱。场景生动,仿佛还闻到了一股金钱味道,句子念起来也朗朗上口,这么一来,想忘都难。
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知识就像是散乱的建筑材料,学习就像是在盖一座大楼,将一块块孤立的知识进行分类、衔接、结合,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逐步建造。
比如,你在一本经济学书看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在使用金币的国家,因为金子会磨损,两枚面值一样的金币,其金含量是不一样的,于是人们便把好的金币藏起来或者融化成金子,市场上好金币越来越少,劣币充斥着市场。你就要想自己生活、学习中哪些经验、知识可与之关联、适用?
在你常去的那个公交车站,有人插队挤上了公交,好好排队的人却挤不上去,于是大家以后都不排队了,这不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如此,这个理论就被你理解和记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