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 | 真智慧在于“忘机”
“心眼多”这个语汇,在现实生活中是具有褒贬双重性质的——“确实是心眼多”,则是肯定一个人的聪明、智慧了;“太有心眼了!”大概就是贬义了。对此,还有一个称谓是“机巧之心”,但无论褒贬,似乎都与大智慧、真智慧有相当的差距,这怕是不能不客观承认的。
《曾文正公嘉言钞》中,就有一条嘉言即专言了这个问题:“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不祥。”坦诚地说,没有上下文的贯通衔接,单独读思这样一条信札的摘录,是要绞一绞脑汁的。
曾公这封信札是“复胡宫保”即胡林翼的,因而,其中所言之“忘机”和“懵懂”就非一般的词义了。也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出自什么样人的口中,对什么样人而言,其义涵是大有差别的。这是“语言对待”或“对待语言”的一个智慧问题所在。
那么,曾公此言意蕴何在?下面,我们就琢磨一番。
首先,我觉得“惟忘机可以消众机”若作“只有消除自己的机巧之心,才可能消除大家的心机”来解释,这大概不符合曾、胡二位的学问身份与权力地位,也没有这样简单直接的因果逻辑,更够不上传世的“嘉言”。考虑历史的可能性,兼顾如今的现实性,可解的“忘机”是“剔除走捷径的想法与做法”——无论古今,谁人不想在做事成事上“走捷径”呢?甚至是“投机取巧”?唯此,也才符合曾公在做事成事上的“耐冷耐苦,耐劳耐闲”之逻辑。“上行下效”最是国人做事的“基本逻辑”——在上位者若是谋求“捷径”,在下位者则直接“偷工减料”了。反之,惟有在上位者心织笔耕、扎实苦干,才能真正“消众机”。这样的逻辑理解与把握,我以为才是曾公所言的真义,至少是真义之一。
“惟懵懂可以祓不祥”呢?我同样主张,将之解释为“只有天真无邪才可容易消除不祥的灾祸”,是过于“直译”和简单化了。以曾公、胡公这样的高官、大吏,久经官场,还有“天真无邪”吗?又有谁家的“天真无邪”能够消灾减祸呢?所以,这“懵懂”二字,该有双解,第一义则是做事成事上的真诚、坦诚、忠诚。真诚最是感天动地的一种力量。带兵打仗,不真诚对待士卒,谁会卖力冲杀?做企业,不真诚赤胆对待员工,谁人会拚力搏击市场?第二义则是“难得糊涂”了。以曾公而言,则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地前进,不过度“纠缠”于某一问题。我想,“祓不祥”大概也只有这样的逻辑富于效率了。
至于政治上,若是“重心机”——走捷径,或投巧取巧,则“大厦”早晚会坍塌的,这在历史上是不乏演绎的,曾公深谱于史。“懵懂”——难得糊涂、大智若愚,在政治上无疑是一种生存与发展之智慧,曾公一生全身而退,不无此道的精义。
现今来讲,不讲究大智慧、真智慧的修养,而靠“玩心机”“耍小心眼”,怕是难成大事的,即便过日子,也是为人所看不起的。这该是最现实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