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桃苑内刊

成长||《追风筝的人》

2018-12-05  本文已影响407人  建颐
图片来自网络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一部小说作品。

小说的主人公阿米尔,1963年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一个富人区。他妈妈因为生他难产而死。

阿米尔一直认为是自己的出生给母亲带来的灾难,才使得他父亲对他产生了冷漠和厌弃,为此他内心总是充满了内疚和自责感,以致性格敏感懦弱、做事唯唯诺诺。

哈桑,阿米尔家仆人阿里的儿子,勤劳勇敢、忠诚正直,一心维护阿米尔,两人一同玩耍一同长大,情同手足。

阿富汗素有传统的冬日节目:风筝比赛。阿米尔是出色的“风筝斗士”,善于用自己的风筝切断别人风筝的线;哈桑是杰出的“风筝追逐者”,善于追到刚被切断而落下的风筝。两个孩子是风筝比赛的最佳组合。

1975年,阿米尔12岁,哈桑13岁。一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一场风筝比赛。阿米尔为了赢得父亲的好感而勇夺冠军,为了证明阿米尔的战绩,哈桑奋起直追,很快追到了第二名的风筝,一切近乎完美。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哈桑在归来的巷子中被阿塞夫等拦截,凶狠的阿塞夫要哈桑把风筝给他。哈桑不肯,于是惨遭阿塞夫的强暴。哈桑以牺牲个人的尊严为阿米尔取回了风筝。

而阿米尔,趴在一堵坍塌的泥墙后面,直视了哈桑为保护风筝被阿塞夫强暴的场景,没有挺身而出,独自懦弱地逃离。

自此,阿米尔的内心一直被羞愧和痛苦所折磨,对自己的自私与懦弱,他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不能自拨。为了逃避这样的情绪,他将莫须有的偷窃罪名强加在哈桑身上,让父亲赶走他们。

哈桑毫无怨言地接受了本不存在的偷窃罪行,不顾阿米尔父亲的劝阻,执意离开。

自此之后的二十六年时间里,阿米尔和父亲经历了战乱、逃亡、到美国生活。他在美国念了大学,拥有了美丽温柔的妻子和一个温馨的家庭,但罪恶感、悔恨和痛苦一直缠绕着他,使他的内心不得安宁。

2001年,当阿米尔父亲的朋友、也是阿米尔忘年知己的拉辛汗打电话给他,让他去战乱中的喀布尔解救哈桑的儿子,并对他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时,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去喀布尔的道路,为了心灵的救赎。

同时,他在拉辛汗那里还得知了关于父亲的一个真相:哈桑是父亲和阿里的妻子所生。因为对阿里的背叛,父亲一直处于愧疚的痛苦之中,于是他行善事、修建恤孤院、帮助别人。恶行导致善行,父亲一直在进行人性的自我救赎。

阿米尔意识到他和父亲,他们两个都背叛了愿意为他们付出生命的人。实现救赎的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

他历尽艰辛来到喀布尔,哈桑及妻子已遇难,他们的儿子索拉博沦为被阿塞夫性侵的舞童。

为了解救这个孩子,阿米尔经受了阿塞夫不锈钢拳头的毒打,遍体鳞伤,在索拉博用形影不离的弹弓打瞎了阿塞夫左眼的时刻,两人得以逃生。

阿米尔历经挫折将索拉博带回了美国,为了治愈这个经受了摧残而自闭的孩子,他付出了满满的温情与爱。他决定要永远永远关爱索拉博,如亲爱的哈桑曾经对他一样:“为你,千千万万遍。”

小说的结尾很感人。阿米尔在为索拉博追风筝: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追风筝,成为阿米尔成长史中的仪式。风筝,是救赎灵魂的上帝。

至此,他从一个自私懦弱的小孩子成长为勇敢有担当的男人。

读这部作品,很走心,阿米尔成长的故事带给我很强烈的心灵触动。

这一生,我们始终最在意的还是我们的内心。我们成长的轨迹就是我们心灵发展的轨迹。关注自己的内心,打理好它,让它强大、平静、安详、快乐,是我们这一生最要紧的事。

文学作品是一面镜子,我们在镜子中照见真实的自己。读此作品,我们会反观自己的内心:我们是否也曾有过负疚的人——父母子女爱人,或曾经的恋人?我们该如何去救赎和弥补?如何让自己的心得以安宁?

就像这本书的翻译者李继宏先生在”译者附记“中说的:

“在这本感人至深的小说里面,风筝是象征性的,它既可以是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去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