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如何吸引读者
我们在故事中思考,这让我们能够预见未来。
从第一句话开始,读者就得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你能写出好故事》第一章 案头语
在这本书里,故事应该是包含小说,但又不全是小说。可一旦理解了作者的理念,那么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写故事,都没有任何问题了。
第一,究竟什么是作者提到的“故事”呢?
故事应该讲述发生的事情如何影响某个人,而这个人正力图实现一个困难的目标,最终他或她如何变化。
在这其中,“发生的事情”即是情节,“某个人”即是主人公,“目标”即是故事的问题,“他或她如何变化”就是故事本身真正讲述的内容。
正如我们看到的,故事的主体并不是情节、主人公、目标,而是“他或她的变化”,而前三者都是为了后者而服务的,是为了让“变化”更加突出。注意:这种变化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是心灵的变化,而不是环境的变化。
第二,故事要如何吸引读者呢?
我们应该尽量不让情节偏离主人公的目标,换一种方式说就是情节应该推动主人公达到目标的进度条。
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贴近生活,但也不应该拥有生活中的那些干扰,作者完全可以人为的去除那些无关紧要的情节,以让故事更加紧凑一些。
我们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1、我们知道这是谁的故事吗?其实主人公就是读者,我们想象着以读者的视角去观察世界。
2、是不是从第一页开始某件事就在发生?我们到底以什么时间节点开始故事呢,若是一个没有任何特别的日子来开头,那读者会不会转身而去呢?
3、正在发生的事情里有没有矛盾存在?矛盾是关键,因为矛盾才使得主人公在追求目标中改变自己的内在。
4、第一页里有没有什么处于危急关头?
5、有没有一种“不是所有事情都像表面看起来那样”的感觉?如果第一页里主人公不出现,那这一条就很重要的。
6、我们能不能瞥见足够的“蓝图”以得到那把只管重要的码尺?“蓝图”赋予读者洞察力,传达出每一幅场景的意义,使他们能将一切相加后得出结果。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故事要走向哪里,又怎么判断出它到底在不在移动呢?
第三,几个例子。
我们来看看伊丽莎白.乔治的《危险关系》的开头第一句话:
乔尔.坎贝尔,当时十一岁,因为乘坐公交车而开始沦为杀人犯。
这简单的一句话,正包含了三点故事要素,我们都可以从第二点中找到。
1、这是谁的故事:乔尔.坎贝尔。2、发生了什么事:公交车上的谋杀案。3、什么处于紧要关头:主人公乔尔成了杀人犯,性命攸关。
简单的一句话,包含的信息量却极大,伊丽莎白的这一句话,几乎能让读者陷进去:乔尔后来怎么样了?他真的杀了人吗?十一岁恐怕不用坐牢吧?等等。
还有另一个例子,我认为写得也特别精彩。
现在疼痛每隔十分钟就袭击莎拉。每一次痛楚来袭,她都猛然靠近车侧,希望自己可以就此消失。莎拉的爸爸杰克踩紧油门,窗外的景色急速飞掠,她从没看过爸爸这样开车。莎拉紧抓扶手,指节都泛白了,她用力把背靠向椅子,并用脚撑着车底,好像随时可能从车里飞出去一样。“停下来!”她好想这么说,“慢一点,停下来!”但她不但吐不出任何字句,嘴唇甚至无法正常运作。她什么也不能做,只能恐惧地等待下次剧痛来袭。
虽然街上人和车都不多,杰克仍倾着身体压在方向盘上,不断地按喇叭。他映照在后视镜中的脸庞并没有看着莎拉,相反地,他的目光一直停留在后座陪伴着莎拉的妈妈艾比身上。很难从他脸上的表情分辨出他此刻的心情。
这一段来自卡洛琳.里维特的《迷途青春》。作者用细节描写,展现给我们的信息也同样十分丰富。
这个女人怎么了?她为什么这么痛苦——或许快生了吧?为什么是她的父母送她去医院——她的丈夫呢?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来寻找一些共通点:这两个开头都是结果先行,我们把结果先展示给读者,然后再展开故事,引导结果或者跟随主人公一起去探究这个结果发生的原因,如此是为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