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之战——一场李光弼不分敌我,见人就坑、就砍出来的大捷

2023-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倾听历史观

   话说自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李隆基以及由他代表的大唐朝廷的反应就是没有谈判,只有平叛。可是平来平去,越平安史叛军就离长安越近,直到攻占了洛阳、逼近了潼关,急得李隆基斩杀了大将封常清、高仙芝,逼着哥舒翰出潼关去光复陕洛。结果在皇帝的瞎指挥下,20万唐军近乎全军覆没,连倒霉的老哥舒也被抓了俘虏。

无数令胡马竞折腰的盛唐名将,却在一场内战中相继阴沟翻船

这才有了长安陷落、李隆基出逃,继而爆发了马嵬兵变,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让他老子灰溜溜的去当起了太上皇。

以前打不过叛军,是因为皇帝不行。现在换了个新皇帝,大唐是不是就行了?

看起来好像是行了——名将郭子仪、仆固怀恩等很快回报给李亨一场香积寺大捷。在这场血对肉、刀对矛的硬碰硬的大战中,唐军阵斩6万多叛军,随即横扫关陕,收复长安、洛阳,逼得安庆绪只带着残兵13000人逃回邺城(今河北临漳)。

此时唐军只要乘胜追击,一举歼灭叛军几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李亨不愿意啊,为啥嘞?因为在此前的战事中,如郭子仪、李光弼等名将屡立功勋,已经很有点功高震主的意思了。要是再让这帮家伙彻底平定了叛乱,那还不得上天?到时恐怕以天下之大,都没地方安放李亨的龙腚了。

难道他李亨打掉一个安史以后,还能眼睁睁的看着再冒出一大堆的安史?

于是李亨开始了他的骚操作——借口各路追兵中不但包括了9个位高权重的节度使,像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又皆是元勋,让谁指挥谁都不合适。那咋办呢?李亨最后给出了个天才的主意,干脆不设主帅,大伙各打各的吧。

安史之乱之所以延绵8年之久,很大原因在于李亨的骚操作

几十万唐军北上平叛,不是几十个小混混街头群殴,还各打各的?不用郭子仪等名将质疑,李亨都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扯淡。于是一个更加天才的主意出炉,他任命大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到前线协调各部作战。

这样一来,像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李嗣业等百战名将,都得听一个公公指挥。而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宦官立功就是皇帝立功。这要是平定了安史,最大的功劳岂不就是他李亨的了?

可问题是鱼朝恩这厮,你让他贪污腐败、争权夺利、谋害忠良那绝对是天下一等一的高手。但让他指挥打仗……还不如让郭子仪们各打各的呢。

于是在鱼公公的天才指挥下,号称60万之众的唐军不负众望的取得了邺城惨败。这回轮到史思明乘胜追击了,而且矛头直指洛阳。

洛阳要是再丢了,李亨的龙腚就真的没地儿搁了,没准还得学他老子再出逃一次。值此命悬一线之机,李亨终于不敢再骚下去了,这才满脸不情愿的任命李光弼接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并知诸节度行营,成为了真正的平叛军主帅(天下兵马元帅由皇子挂名)。

而李光弼不负众望,回手就搞出个河阳大捷,彻底扭转了唐军的颓势。

李光弼号称“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这个名头可不是白给的

香积寺之战,是郭子仪砍瓜切菜般的剁敌军脑袋才赢的。而河阳之战,则是李光弼连敌人带自己人一起坑,而且拿刀子顶在自家将士的后心上,才打赢的。


01

其实邺城一战之初,唐军所向披靡,于卫州(今河南卫辉)、愁思岗(今河北临漳西南)等地数败叛军,斩杀近10万人。逼得安庆绪困守邺城,只能向史思明求援。

随即史思明率13万人南下,与唐军决战于安阳河(今洹河)之北。本来唐军无论在兵力、装备还是士气上都占据绝对优势,谁知开战后突然起了沙尘暴,大白天的近乎伸手不见五指,于是两军均大溃。

史思明很能打,但李光弼就是他的天生克星,一遇见就倒血霉

可问题是人家叛军就史思明一个大佬,吆喝几嗓子再砍掉几颗人头后溃军就不溃了。可唐军那边呢?鱼公公平常还能耀武扬威,可在这种生死关头谁搭理这种一辈子吃不上四盘菜的废物点心?九大节度使只顾带着自己的小弟撒丫子往家跑,反正死道友莫死贫道。

史思明乘势追击,唐军不惨败才怪。

所以等到李光弼担任平叛军主帅时,面对的就是这样一副场景——唐军防范友军比防范叛军还上心。只要看到友军,第一反应就是来坑自己的。

这样的军队,不用叛军来打,自己就能先内讧起来。

本来安史之乱爆发3年后,唐军就有机会一举平叛。结果李亨的一通骚操作,使得这一进程又拖延了5年,数百万人因此死于非命。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是广大唐军将士对于李光弼的上任,并不欢迎。

专坑友军,算是唐军在安史之乱中的一项传统艺能

自从李亨灵武登基到邺城之战前,郭子仪都是唐军、尤其是朔方军实际上的而且深得军心的主帅。之所以如此,一个是因为老郭用兵如神、总打胜仗,另外就是这个老头性格招人喜欢,对谁都笑眯眯,说啥都好好好,偏偏唐军的那票眼珠子长到脑瓜顶的骄兵悍将们都是属顺毛驴的,就吃老郭这一套。所以在老郭的麾下,人人用命,将士归心,打起仗来都非常卖力气。

而李光弼的作风,恰恰与郭子仪相反。这也没啥可奇怪的,老郭出身华阴郭氏,世代簪缨,是当时的顶级豪族之一,称得上是门生故吏遍天下。所以哪怕郭子仪不当老好人,而是个坏老头,敢跟他顶牛作对的也找不出几个。可李光弼呢?出身蛮夷(契丹),亲老子那辈儿还在大草原上猎人头、当酋长呢,想像老郭那样让四方英雄一见面就“纳头便拜”,这种好事也就在梦里才能出现。

更重要的是,史书上说李光弼“幼持节行”、“严毅有大略”(《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厮是个面瘫脸、处女座、事儿精。如果说郭子仪当主帅是只管行军打仗,别的全当没看着,那么李光弼就连吃喝拉撒都得定下死规矩,进门先迈的是左脚没准都得挨上二十军棍。

这谁受得了?所以本在邺城惨败后就人心惶惶的唐军,因为李光弼的到任,变得更加军心散乱起来了。

李光弼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样

李光弼该怎么办?

好办,他最擅长干的一件事,就是拿刀子说话。

听说李光弼要来,朔方的一众大小军头先开起了小会。左厢兵马使张用济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要不咱们把这货撵走,再把亲爱的郭大帅迎回来吧。可问题是怎么操作?结果还没等一帮傻大兵商量出个子丑寅卯,李光弼就带着500河东骑兵连夜赶到朔方军中,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张用济给砍了,还把脑袋挂在辕门上示威。

这下可把一干骄兵悍将给吓傻了,就连铁打的朔方军二号人物仆固怀恩都立马认怂:大佬,还是你狠,俺们服了。

立威慑服了自家地里的庄稼,硬汉李又瞄上了别人家地里的苗。不过史思明却没给他机会整顿全军,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就迅速集结重兵南下,矛头直指洛阳。

要想守住洛阳,首先必保汴州(今河南开封)。问题是人家汴州守将许叔冀也是节度使,并不怎么服李光弼。要是给他时间,估计老李一定会想办法把老许的脑袋也挂到辕门上好好展览一下,可时间不等人啊!既然不能来硬的,那就只能先忽悠住再说:

“大夫能守汴州十五日,我则将兵来救。”(《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第三十七》)

救个毛线啊!守洛必守河,沿黄河一线要点众多,李光弼手中的兵力捉襟见肘。别说15天,就算过150天他都未必有余暇去管许叔冀的死活,所以只能忽悠一时算一时。

李光弼御下的绝招,一是刀子,二是忽悠

但人家老许也是一员宿将,又刚刚经历过邺城惨败,对于友军的恶意有着深刻的体会。所以在满嘴跑火车的李光弼面前,许叔冀无比坚定的立下了与城偕亡的誓言,然后等前者一走,就连个磕巴都不打的投降了史思明。

老李可能想到了老许是个渣男,但肯定没想到他会渣得这么快、这么彻底。所以一时间措手不及,黄河天险被叛军全面突破,前锋甚至杀至江淮一带。

至此,自香积寺之战以来唐军平叛所取得战果近乎一朝丧尽,洛阳危在旦夕,长安一日三惊,李光弼该咋办?


02

李光弼做出了两个决定,其一曰弃守洛阳,其二曰死守河阳(今河南孟州)。

将堂堂帝国东都免费送给史思明,虽然影响足够巨大而且会严重影响本方士气,但能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毕竟以李光弼手头的仨瓜俩枣,根本守不住洛阳这么一座巨城,还不如收缩兵力,将其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长安和洛阳是一根枝上的两个果,丢了一个,另一个也难保

而这个比洛阳更有价值的地方,争议就大了。以东都留守韦陟为首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退守潼关以保长安,毕竟天大地大皇帝最大,做臣子的但凡有点忠心,不得以保护君上的安危为第一要务吗?

但李光弼却不这么认为。他坚持退守河阳,而且又没耐心跟韦陟讲道理,干脆直接拿一句大实话直接将可怜的韦留守怼到了墙上:

“夫辨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不如光弼。”(《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第三十七》)

这话有没有道理?简直就是真理!如果一个文官都比将军更懂打仗,那还要将军干什么?可是像这样的话,狄青、岳飞、戚继光、李成梁们也想说,却只能憋在肚子里。因为自唐亡之后,便是“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的时代,粗鄙低贱的武夫算个球,怎么可能比伟光正的士大夫更懂打仗?

所以李光弼平平无奇的一句大实话,在两百多年后就成了武将荣耀的绝响。只容人惆怅仰望,却没有任何可能再现。

而他之所以坚持退守河阳,除了出自一员名将天才的直觉,还在于李光弼的不甘与憋屈。

毕竟李光弼可是史思明的天生克星、常年苦主,要问满大唐谁最懂怎么欺负这个引爆安史之乱的“史”,还真非李光弼莫属。

太原之战,李光弼打得史思明痛彻心扉

安史之乱一开打,史思明就气势汹汹的前来攻打常山(今河北正定),守将恰好就是李光弼。结果老史使出吃奶的力气也没未能动摇常山分毫,还被李光弼与郭子仪联手耍得团团转,最后损兵折将,不得不单骑逃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史思明又率10万叛军攻打太原,结果又遇上了老冤家李光弼。此战老李手头只有不满万人的弱兵,却并未满足于困守孤城,而是抓住战机主动出城野战,一战便斩首7万余级,杀得老史痛彻心扉,从此缩回范阳(今北京西南),轻易不敢露头。

可以说在河阳之战前,李光弼之所以能跟郭子仪并称为大唐双壁,基本全拜史思明所赐。所以哪怕这回仍旧是敌众我寡,但老李依旧信心十足,有充足的把握再欺负老史一次。

更重要的,是河阳所处的位置实在是太好了。

河阳位于洛阳以北不足百里,中间还有一条黄河相隔。一旦史思明占领洛阳,从叛军后勤大本营相州(今河南安阳)向前线输送的一切粮草军需,都绕不开河阳。如果史思明不理睬河阳,那么无论是他西攻潼关、东掠江淮还是继续往南打,都时刻面临被断绝后勤和后路的巨大风险。所以李光弼安坐河阳城中,压根就不愁史思明不来找他。

可来了又咋样?因为河阳虽然不大,却筑有三座城池——北中城位于黄河北岸,中潭城筑于黄河中流沙洲之上,南城则矗立于黄河南岸。三城虽小却墙高池深,彼此间还有浮桥相连,这就意味着叛军攻南城,则可得中、北两城驻军支援;攻北城,则中、南两城可救;即便是南北夹攻、两城尽陷,李光弼只需退守中潭城,再把浮桥一烧,史思明还是拿他没办法,只能干瞪眼。

河阳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李光弼蹲在这儿,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更何况李光弼守城,从不死守,而是以攻代守。

十月,史思明兵围河阳,遣骁将刘龙仙于城下挑战,要跟李光弼单挑。这种小场面老李当然不屑出场,猛将仆固怀恩请战,他还是觉得牌面大了点,就点名了裨将白孝德:

“光弼乃招孝德前,问曰:‘可乎?’曰:‘可。’光弼问:‘所要几何兵?’孝德曰:‘可独往耳。’”(《旧唐书·卷一百九·列传第五十九》)

随即白孝德单枪匹马出城,挟二矛直冲敌阵,仅一个回合就将刘龙仙刺于马下,随即斩其首级而还。

是不是感觉这个场面很熟悉?这就是现实版的温酒斩华雄嘛!

这个白孝德还可以多讲几句——他本是西域龟兹国王族后裔,后加入安西都护府蕃军(即雇佣兵)。安史之乱后,安西唐军奉命回援,白孝德主动请命随行,愿为国讨贼,并屡立战功。战后因功受封镇西(即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后改任鄜坊、邠宁节度使,曾大败吐蕃,受封昌化郡王。

白孝德河阳城外阵斩刘龙仙,就是现实版的温酒斩华雄

白孝德以其勇猛让史思明吃了个开门黑,叛军士气大跌。于是他一计不成再生一计,让人驱赶千余匹优良的战马到黄河边洗刷,秀给河阳守军看。

有人可能没看懂这是啥骚操作。但在当时懂的都懂——大唐本是不缺战马的,盛唐时期的赫赫武功,就是建立在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基础上的。可随着安史之乱后内战连绵,战马被大量消耗,西北养马之地又逐渐失控,使得国内的战马日益紧缺,所以在香积寺之战中的5千回纥骑兵,才会成为郭子仪克敌制胜的胜负手。

史思明拿出千余匹战马秀给敌人看,这要是放在初唐能让人笑掉大牙。可这一手搁在河阳之战,就像今天阅兵式里的蘑菇蛋,属于赤果果的战略威慑,没准真能吓死个人。

不过蘑菇蛋必须由人操控,而战马却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李光弼搜刮全军,凑出了500匹母马也赶到河边,结果就是让春心萌动的公马们乖乖的跟着进了河阳城。

史思明偷鸡不成蚀把米,气急败坏下划拉出百余条火船,从上游顺流而下欲烧毁浮桥。对此李光弼早有准备,派人用枪捅(石)炮打,将其统统捣毁。

这下史思明彻底没辙了,只得转攻河清(今河南济源),欲断唐军粮道。李光弼随即接招,率军进至野水渡(今河南孟津北),挡住了叛军的去路。

史思明:这下我可就不困了。

李光弼擅守城,要是单纯的野战,还真未必是史思明的对手

为啥?从常山到太原再到河阳,每回史思明遇见李光弼都是攻城,而且每回都攻不下不说,还被人家反击得屁滚尿流。这就给老史留下了个深刻的印象——这个契丹蛮子擅守,但打野战不行。

所以断粮道啥的都是噱头,把李光弼勾引出乌龟壳打野战,才是史思明真正的目的。

只要把李光弼弄死或俘虏,什么河阳不河阳的,老史压根不在乎。

所以他派出了两员大将李日越和高庭晖去突袭野水渡,并明确要求必须把李光弼带回来,无论死活。

要是做不到咋办?老史信心十足的说,那你俩就不用回来了。

于是李日越和高庭晖就信心十足的去了。

可是二人在野水渡杀了个七进七出,结果发现唐营里只有千余老弱病残,他们要抓的那条“大鱼”李光弼更是不见踪影。

原来老李一到野水渡,就察觉出不对劲,知道上了老史的当。于是他二话不说,连夜……溜了。

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是成功的前提

这可就把李日越和高庭晖给坑苦喽。史书上说史思明“姿瘦,少须发,鸢肩伛背,钦目侧鼻,性急躁”(《旧唐书·卷二百上·列传第一百五十》),是个对自己狠,对别人更狠的狠人。他说李日越和高庭晖抓不住李光弼就别回来了,除非这俩人活腻了,还真就不敢回。

于是无家可归的俩倒霉蛋,只好跑去河阳投降了李光弼。


03

河阳之战打到这儿,其实两军并未大规模交手,基本就是李光弼和史思明在不停的给对方挖坑。可不管是谁的坑,最后掉进去的好像总是老史……气得后者哇哇直叫,却只能算是无能狂怒。

呃,也不能说老史无能。毕竟人家手里还有十多万兵呢,而老李那边满打满算也就两万出头。所以既然玩脑子玩不过,那干脆就不玩了,直接爆兵堆死你得了。

史思明显然没有自知之明——明明没脑子,还又菜又爱玩

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叛军,李光弼决定亲自驻守中潭城,而必将处于狂风暴雨第一线的南城,则交给大将李抱玉。为了坚定李抱玉的信心,避免许叔冀秒变渣男的悲剧重演,李光弼就给他打气说,只要你能守住南城两天,我就一定发兵来救你。

李抱玉就觉得这话怎么那么耳熟?便疑惑的追问:要是两天后救兵不到怎么办?

李光弼大包大揽——到时候你是战、是逃、是降,我都不怪你。

李抱玉心说,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我要是信了你的邪,那肯定是我中了邪……

于是等叛军杀到,李抱玉就派人去交涉,说李光弼那个死鬼克扣粮草,我们都快饿死了,所以明天就投降。

叛军都是实在人,于是兴高采烈的收兵,等着第二天再来受降。

2-1=1,只需要再坚守南城一天就可以收工啦!李抱玉觉得自己真是个小机灵鬼。

第二天叛军来收南城,结果被砸了满头满脸的滚木礌石,这才发现自己遭受了可耻的欺骗,于是愤而攻城。可问题是他们本以为来受降,光顾着把自己拾掇得盔明甲亮了,压根就没带攻城器械。所以叛军非但城没攻下来,还被李抱玉趁势打出个反击,死得满地是人。

李抱玉圆满的完成了任务,下面就等李光弼承诺的援军了——要是那个糟老头子再忽悠俺,俺就学许叔冀!不行不行,刚把史思明杀得丢盔卸甲,可不能自己送上门去被当猪宰,还是溜了溜了……

李光弼忽悠李抱玉,李抱玉就去忽悠叛军,反正最后倒霉的还是史思明

可等到李抱玉站在城头向黄河中流的那个沙洲望去时,顿时心凉了半截。

此时的中潭城,早已被叛军团团围困,李光弼坐困愁城,就算不想忽悠李抱玉,也派不出一兵一卒了。

放下李抱玉的南城不管,先说说李光弼镇守的中潭城。

指挥攻打中潭城的叛军首脑叫周挚,他仗着人多,蜂拥而上试图填平护城河。而负责守御羊马墙(指位于城墙与护城河之间的防御工事)的大将荔非元礼(羌族)却对此无动于衷,气得在城头观敌瞭阵的李光弼暴跳如雷,派人去质问。荔非元礼答曰等敌军填平壕沟,我就将其揍个屁滚尿流。

李光弼:行,我等。

不一会儿工夫沟填平了,荔非元礼果然如约出兵。但刚杀到敌军稍退,他又缩回去了,躲回羊马墙再也不挪窝了。

李光弼:你忽悠我!从来只有我老李忽悠人,什么时候被人忽悠过?这还有没有天理了!来人呐,去把这厮给我砍了!

荔非元礼:等会儿再砍,我有话说!

打赢仗的方法有很多种,有时候砍自己人的效果跟砍敌人是一样的

然后荔非元礼对部下说,咱们再不出战,老大就要砍死我啦。

部下:关我屁事!

荔非元礼:在老大砍死我之前,我先把你们统统砍了!

于是部下万众一心,如狼似虎般杀出,一口气把叛军杀出好几里地去。

李光弼:这厮果然深得老夫真传,是个大忽悠……


04

在南城和中潭城接连碰壁,史思明觉得自己还可以去北中城碰碰运气。

李光弼一看老史转进了,连忙跟了过去,然后继续施展忽悠大法忽悠北中城的部下——那帮瘪犊子玩意干啥啥不行,吃嘛嘛不剩,给南、中两城的弟兄送了一大票功劳,你们眼红不眼红?

北中城的部下跟老李不熟,不太了解这位大帅的黑历史,被一撩拨就热血沸腾了,嗷嗷叫着跑出城去跟叛军决战。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充满了偶然性

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吧,士气确实非常关键,但也达不到能一个打十个的程度。北中城的傻大兵们虽然被忽悠得挺上头,但面对数倍于的叛军仍然打得很吃力,激战了一上午也未能分出胜负,而且还出现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趋势。

李光弼见势不妙,赶紧找来心腹爱将郝廷玉和论惟贞,让二人出兵攻击最顽强的两部叛军。因为害怕这俩货又跟荔非元礼一样不靠谱,李光弼就吓唬他俩说,如果打不赢,你们就给我死外边吧。

话音未落,老李的脑海里突然间浮现出李日越和高庭晖的那两张憨厚又淳朴的大脸盘子……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于是他赶紧往回找补,迅速掏出把匕首,言语铿锵的向郝廷玉和论惟贞表态:

“战,危事。吾国之三公,不可死贼手。万一战不利,诸君前死于敌,我自刭于此,不令诸君独死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第三十七》)

小郝和小论为啥能荣幸的成为老李的心腹爱将?还不是因为好忽悠!于是二人感激涕零的出城作战。尤其是郝廷玉,冒着如雨的箭矢拼死冲进敌阵,高大的身影在万军中时隐时现,身侧血光冲天,叛军死伤无数,乐得老李在城头上直蹦。

突然间,郝廷玉中了一箭,然后就一头栽下战马,消失在李光弼的视线中。主将一中招,郝部顿时溃散,差点被叛军撵着屁股追进北中城。

城头上,老李还在蹦,不过这回是气的。而且气急败坏之下,他还下令去把郝廷玉的脑袋砍下来,甭管死活。

古代打仗要是没个督战队,估计没开打士卒就能跑个七七八八

其实小郝没挂,就是马被射死了而已。可等到他大老远的看见李光弼的亲兵拎着把大砍刀气势汹汹的冲过来,差点直接吓死了,一边大喊着“我为党国立过功,我为委座流过血”,一边召集麾下的残兵嗷嗷叫着再度冲进敌阵。

看着没,小郝虽然没脑子,但这么多年的心腹也不是白当的,关键时刻能救命!

他知道李光弼可不是光说不练的主儿,说砍可真的会砍。

刚吓唬住了郝廷玉,那边的仆固怀恩又捅娄子了。

仆固怀恩勇冠三军,堪称大唐第一猛将。他儿子仆固玚更是个西楚霸王似的人物,每逢大战必首冲敌阵,每每所向披靡,被士卒尊称为“斗将”。而这位“斗将”人生中最大的名场面,便是倔脾气一上来,就咬死史朝义不放,活活追杀出了两千里,最后终于枭其首才算完事。

所以正常情况下,像河阳之战这种“小场面”,甭管谁掉链子,也轮不到仆固家的爷俩。

可偏偏这回战况一焦灼,仆固怀恩父子就兴高采烈的败退,导致李光弼的中军被叛军包围,一时间危在旦夕。

其实这种心态也很好理解。设想一下你在公司艰苦创业,好不容易把顶头上司熬升职了,你作为资深元老和业务骨干几乎是众望所归的接班人。谁知上头突然弄来了个空降干部顶了你不说,这位新上司还心黑口臭,又是降工资又是扣奖金的,而且天天逼大家996——一旦这货要倒霉了,你是全力帮他还是冷眼旁观?

像李光弼这样的空降干部,仆固怀恩恨不得往死里坑

而且此时的仆固怀恩已经官封行营节度、爵晋大宁郡王,是朔方军中铁打的二号人物。就算李光弼的刀再利,也砍不到老仆固的头上,否则信不信将士们会哗变、朝廷会追责?

所以眼见李光弼药丸,仆固怀恩爷俩有的是资本坐观成败,就差摆上二两小酒和一盘花生米了(可惜唐朝没这玩意)。

这爷俩正优哉游哉的消极怠工,突然远远的看到一队大帅的亲兵气势汹汹的冲杀过来,手里拎着明晃晃的大砍刀……

这厮疯了,不会连我都想砍了吧?

仆固怀恩一开始有点懵圈,但很快就反应过来了。

此时大唐的局势近乎崩坏,两年来大反攻的成果差不多毁于一旦,当然这个锅应该由李亨来背。可问题在于那就不是个英睿大气的主儿,一旦河阳惨败,潼关以西弄不好得尽数沦丧,到时候这位皇帝定然会将黑锅尽数甩到前线主帅李光弼的头上。

所以这场仗只要是输了,老李死在战场上就是最好的结果。所以他还会在乎什么朔方军哗变不哗变、朝廷追责不追责?

——反正史思明弄不死我,皇帝也得弄死我。所以我在被弄死之前,凭啥不把你们这帮不听话的忘八蛋全弄死?

想通了这个道理,仆固怀恩顿时出了一身的白毛汗。然后他利索的翻身上马,领着儿子就向叛军发起了冲锋,那架势绝对称得上是侵略如火,动如雷霆。

摆出一副跟属下同归于尽的架势,李光弼成功的调动起唐军的士气

反正不能让那帮拎着大砍刀的亲兵追上。

河阳之战打到最后,就这样婶儿的打成了一场乱战——前头大唐官兵们抽了疯似的跟数倍于己的叛军拼杀,在他们的身后是一队队拎着明晃晃大砍刀的大帅亲兵。这帮家伙瞅都不瞅敌人一眼,热切且炽烈的目光始终在自己人的后脖颈子上瞄来瞄去,那眼神就像饿鬼逢盛宴、色狼堵住了大美女……

而在城头上,李光弼始终在疯狂的摇动着大旗。他的旗帜指到哪儿,拎着砍刀的亲兵就一窝蜂的冲向哪儿,而那个方向上的唐军就像被狼撵的兔子一样撒丫子往前冲,直冲得叛军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就这样,史思明还没搞明白发生了什么,就莫名其妙的败走,而且还被唐军斩首万余、生擒八千。其余死伤、溃散者不计其数,反正他的主力部队基本都被撂在河阳了。

从此大唐与叛军间攻守之势逆转,史思明再也无力大规模进攻,只能焦头烂额的穷于防守,直到一年多后被儿子史朝义弑杀。


05

河阳之战的规模、战果以及重要意义上,在安史之乱中并不突出。即便对于李光弼的戎马生涯来说,也远不如太原之战、邺城之战的影响大。

河阳之战只算是安史之乱中的一个小场面

然而这一战,却是李光弼作战风格最典型的体现。

我们都知道,郭子仪和李光弼号称是大唐中兴的双壁。但其实在这场平定安史之乱、历时近8年的大战中,还有一人的功勋和决定性作用堪与郭、李二人并列,那就是仆固怀恩。

若非后来仆固怀恩被唐代宗李豫给逼反了,那么在史书中留下赫赫英名的就不是双壁,而是“三英”了。

而这三个位大唐王朝续命150年的天才将领,其作战风格却截然不同。

郭子仪擅“将将”。用大白话说就是老郭不但是个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个出色的政治家,所以称得上是资兼文武,智勇双全。所以他最大的本事并非仅是在战场上纵横无敌,而是极其擅于处理人际关系。所以对郭子仪,皇帝放心,同僚安心,部将用心——能得万众一心,他才能“再造王室,勋高一代”,而且最后还能落得个善终。

郭子仪军政双优,在啥地方都如鱼得水,所以结局最好

仆固怀恩则擅“将兵”。这个铁勒人打从军起就在朔方军混,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上爬,无论节度使换成谁干,他都是铁打的二号人物、“本土派”的中坚力量,深得军心。可以说哪怕是郭子仪和李光弼,要是得不到仆固怀恩的支持,节度使也干不长。

比如李光弼在河阳之战中坑了仆固怀恩一把,后头后者就跟鱼朝恩合作,在洛阳之战中给老李也挖了个大坑。最后李亨不得不出面和稀泥,让李光弼独领河南、淮南、江南、浙江等八道行营节度,但却撸了他的朔方节度使的头衔,由仆固怀恩取而代之。

后者在朔方军中的超然地位由此可见。可以说只要仆固怀恩一句话,这支大唐军队中的头号主力就敢跟着走,哪怕是造反。

所以仆固怀恩能在朔方军一言九鼎,最终还亲手扑灭了安史之乱的余烬。但出了朔方军,他就跟个没头苍蝇一样,只能被人玩得团团乱转。

最终一个一无是处的宦官骆奉先,就能生生将这位中兴元勋给逼反了,不但死于非命,还留下了一身的骂名。

仆固怀恩当然没长成这样……但他的政治智商跟这玩意也没啥区别

而李光弼,“将将”能被郭子仪甩出十里地,“将兵”能被仆固怀恩再甩出十里,那么他是怎么做到“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六十一》)的?

李光弼擅守、多谋,所以相对更喜欢兵对兵、将对将硬刚的郭子仪和仆固怀恩,我们会发现在李光弼指挥的的战役中经常出现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场面。单就这一点而言,甚至有人认为连孙武、吴起、韩信、白起这古之四将,都不如李光弼:

“凡言将者,以孙、吴、韩、白为首。如光弼……以奇用兵,以少败众,将今比古,询事考言,彼四子者,或有惭德。”(《旧唐书·卷一百一十·列传第六十》)

这种关公战秦琼似的比较很难说对错,在此不做讨论。不过李光弼治军的另一大特点,同样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前文在写到河阳之战时,为了增加趣味性,增加了很多看似很扯淡的情节,但大体上还是忠于史实的。比如说李光弼不光在跟史思明互坑,部下和友军也没少被他坑;再比如在这一战中,李光弼的刀在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是瞄着自己人的后脖颈子砍的。

若非如此,这一仗还真不一定能赢。

更重要的这不是李光弼偶尔才这么干。在中唐名将戎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这么干的。

李光弼与郭子仪、仆固怀恩的不同,就在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当然,他也是有苦衷的。

人家郭子仪出身士族豪门,门生故吏遍天下,走到哪儿都有人给面子。再加上老郭性格好、知进退,就是个天生的成功人士,所以他擅“将将”,并不奇怪,也没多大难度。

而仆固怀恩年轻时还在草原上牧羊放马猎人头呢。因为出身低,又是异族,性格还大大咧咧,所以在官场上就是个异类,即便想“将将”也没那个条件。所以他就在朔方军扎根,跟基层军官和士卒打成一片,同甘共苦,想不擅长“将兵”都难。

李光弼呢?则是高不成低不就。他爹李楷洛干了半辈子契丹酋长后改行,当起了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所以算是个官二代。不过论起官场关系、人脉,李光弼比起郭子仪可是差远了,属于暴发户,也就比仆固怀恩这个正宗的铁勒酋长强点。

所以他想“将将”,没郭子仪的资源;想“将兵”,又不像仆固怀恩那样能躬下身去跟大头兵们打成一片,多少就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意思。

那么他是靠什么成就了名将的头衔?就是靠狠,对敌人狠,对自己人更狠:

“光弼治军严整,始至,号令一施,士卒、壁垒、旌旗、精采皆变。是时朔方将士乐子仪之宽,惮光弼之严。”(《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一·唐纪第三十七》)

这也造成了李光弼在战场上无敌,下了战场除了几个傻了吧唧的“心腹爱将”,基本没有朋友,也找不到盟友。

所以郭子仪倒霉时,有无数人帮忙求情;仆固怀恩倒霉时,有无数部下跟着他一条道走到黑。而李豫要收李光弼兵权时,朝中无人替他发声,部下冷眼旁观,最终他连个商量事的人都找不到,只能独自忧惧而亡。

性格决定命运,人生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