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傻 | 不是孙悟空,也带紧箍咒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看西游记时,觉得最初的花果山真正是琅嬛福地。猴子们不分大小老少,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幸福就像呼吸的空气和嬉戏的水流一样自然,好像生活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但是孙悟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快乐了呢?带上紧箍咒的时候吧?我念初二的时候特别痛很紧箍咒,认为是它把悟空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可是,我现在想起来,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孙悟空的不快乐,从他开始有意识去追逐分离的世界,就已经开启了焦虑永动机上环环相扣的传动齿轮。
他是陷入了行为主义的泥潭,一步一步地在分离思维的加持下,反复折腾,越陷越深。
行为主义很好理解,你每天都在给自己确定各种各样的目标——要成功、要富裕、要家庭和睦、要人际关系和谐、要学习知识、要理解世界、要健康不要疾病、要快乐不要痛苦……就是这些目标,在催促着你不断做这个、做那个,追逐完这一个,又去追逐下一个。
你看,孙悟空本来是一只天生地养的石猴,最初在花果山没有名字,没有父母,在山中食草木,饮涧泉,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真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何其悠哉!
最天真的快乐,无需追逐和选择,就属于石猴子。这海中名山,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石猴成天跳树攀枝,采花觅果;跑沙窝,砌宝塔;扯葛藤,编草帓;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挨的挨,擦的擦;推的推,压的压;扯的扯,拉的拉,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多么逍遥自在。
但是快乐的生活中,焦虑还是来啦!焦虑忧惧滋生于欲望。
那时,石猴从普通猴子变成了美猴王,受众猴子拜服,生活趋于美满,但它突然忧虑起未来不能长生不老了。猴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众猴闻此言,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通背猿猴道:“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
这就开始给美猴王灌输分离的思维了,这是分离世界的阶层划分论,如果猴王左耳进右耳出,就不会有追逐和分离的取经故事了。可是他是个行为主义,立即就决定开始自己的追逐之旅。
他防仙山投师学艺,在菩提祖师的众多弟子中,他成了学霸,学了筋斗云、七十二变、长生不老,还在师兄弟面前炫耀,这是渐入分离之佳境了。
原本他以为学会了长生不老之术就是神仙,没想到,在分离世界中的众人眼里,他依然只是个修炼成精的妖怪。他打死霸占花果山的混世魔王,他找东海龙王索要镇海神针,他跑到冥府销了他的生死名籍,他惊动了玉皇大帝,终于位列仙班,成了弼马温,当上了神仙。
他走上这条不断追逐求索的道路,是很想自己能够掌握生死,可以生存得更有尊严。
那么,他是不是从此后就满足于规规矩矩地做他的弼马温,规规矩矩地过一辈子了呢?不,很快他觉得这份工作让自己没有尊严,还不如在花果山做猴王。辞掉什么狗屁的弼马温,飞回花果山,老子要做“齐天大圣”!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又经过一番反抗与斗争,他被封为“齐天大圣”。得了个神仙虚名,还是不开心。追逐的道路崎岖坎坷,赢得了地位,却没有赢得尊重。因为王母娘娘开蟠桃宴竟然不请他,反下了天庭的结果是被如来一巴掌压到了五行山下。
大圣趴着看了五百年桃花,他已经没有了当初在花果山看桃花的那份惬意。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呢、他开始思考:我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但是他这次和自己内在世界的对话,并没有帮助他从分离的世界脱身而出。
这时候观音菩萨来了。她问大圣是否愿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经。大圣立刻不思考人生了,赶紧点头:“我愿意,我愿意!”他现在觉得“梦想”就是魔鬼。追逐梦想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如果没有梦想,就做一只浑浑噩噩的光屁股猴,不也挺好吗?现在,他只想离开。
从此他也有了名——“悟空”,也有了束缚。上路取经没几天,他就和唐僧闹别扭出走了,又是观音菩萨想方设法让他戴上了紧箍。当然这是他自己亲手套在头上的,是他不知不觉中屈服于分离的世界,开始了漫长的束缚的旅程。从此这紧箍咒就如我们现实世界中分离的思维病毒,把他层层紧裹,层层束缚。
我们不是孙悟空,但是不也一样带了紧箍咒吗?你想想,从小就被要求不要输在起跑线,年年争当三好学生先进工作者,大学要顶尖的,专业要热门的,就业要高薪的,留学要北美的,结婚要门当户对的,消费要奢侈品牌的。追逐完这一个目标,又去追逐下一个目标。这难道不就是层层加码的紧箍咒吗?
往往人们就在区别中选择,在选择中分离,在分离中追逐,在追逐中不断滋生焦虑、恐惧,再也没有了精神上的花果山琅嬛福地。
孙猴子曾经问过观世音菩萨一个问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她笑着回答:“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
什么妖精,什么菩萨。没有区别,不要区别。没有刻意的追逐,才能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和平静。
《西游记》中曾借人物之口说孙悟空:“你是人间之喜仙,何闷之有!”
是的,曾经孙悟空是个“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个体,为此,他一路上不断反抗神佛对他的羁縻。直到小说结尾,已经成佛的孙悟空仍未消释心头积怨,要把一直限制他自由的紧箍儿“打得粉碎”。他关心的并不是什么成佛,而是他始终渴望的自由。
这个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个自由也不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他想要的,是精神上的自由。不用为生存恐惧,不用为死亡恐惧,不用被名声拖累,不用被虚荣绑架,不用被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所羁绊。
所以,当下我手中握着太傻给予的桃子,虽然不是瑶池盛宴中的蟠桃,却是孙悟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都始终难以忘怀的花果山的鲜桃子,不值得倍加珍惜么?
如果能回到过去,孙悟空还会带上观音菩萨给的紧箍咒吗?我们还会带上行为主义、成功幻觉的紧箍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