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随笔解忧杂货店

《伤寒论·桂枝汤方》|乡野拾遗

2021-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寒A

桂枝汤方,主治太阳病,常用名方。

病症: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营卫不和者。

营卫解析:《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记载,“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营藏于血,为血中之能量和动力,卫藏于气,为气中能量和动力。

临床适用病症: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


方剂: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姜赧习阅: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品类少,却不简单。作为基础方剂,可根据病症,加其他药,而有多种变化。值得注意,无所不在的甘草和生姜。


用法: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姜赧习阅:用法需要注意三处。一是水量、微火、去滓,服用量。而计量单位,要折算成当前常用的,否则可导致服用有误。二是服用过程中,要根据发汗情况,及时调整服用方法和时间。按病情调整剂量。三是服药期间,不吃冷、油、油、辛、辣等食物,不喝酒。此外,药剂一定不会太多,如大夫一下子开出十服药以上,有违中医治病指导方法,要么是庸医,要么是神医。退烧,三到五服药为宜。切记


歌诀

太阳中风桂枝汤,

芍药甘草枣生姜,

解肌发表调营卫,

啜粥温服汗易酿。


不同病症的延伸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姜赧习阅:此为《桂枝汤》的十三种变化。在临床中,因病症的不同,大夫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调整,以免出现误诊。

其中,如下情况值得注意:常喝酒的人,不宜用桂枝汤,否则服药必吐,极伤肠胃。有哮喘的病人,要在原有药剂中加入厚朴和杏子。若服药后,吐得厉害,可能会吐出脓血。服药后,症状没有缓解,反而燥热不安的,可结合针刺治疗,先刺风池穴和风府穴。最后,一些特殊的病症,需要结合其他药剂,综合治疗。

PS:某人为中医爱好者。自学而已。水平有限。文中为学习感悟,如有错误或不对的地方,望诸君指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