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五十一课 沧海难为水—君子之达

2018-10-19  本文已影响0人  alice1984

10.22学习孟子第五十一课 沧海难为水—君子之达,原文如下: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Alice的分享:

闻: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思:为什么行君子之道的人的行为我们无法理解,我们以我们的思维看他们的思维,无异于在平地看四海。在自己的思维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才能不不断的看清这个世界。思维才能不断的延展,看的越来越清楚。登上山顶没有其他的路,就仁义二字。没有登上山顶,是无法想象我们在山顶所看到的天下的。水如果在水龙头和杯子里时,我们会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很小,可是如果关于海呢?它的波澜壮阔是一句话说的清楚的吗?走到海边才知道水有多么的波澜壮阔,登上泰山才知道天有多大。当看到真正的圣人言行,为天下请名,完全不顾个人安危,他们的从容淡定,智慧蓬勃,就会像看到大海一样的感觉。学习就要不停的往前走,永远不要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评断。当我们学习的时候会觉得没有意思,我们不要只看表象,要看深层次,去理解圣贤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靠近圣贤。水,日,月就是水,日,月。但是我们如果从他们的性的层面去看,就能看见他们的无私。水润万物而不争,日月照万物而不穷。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是让我们用更加深邃的眼光去看待平时所忽略的现象,提醒我们平常所看到的不够通达。告诉我们要不停的向前走。流水要想去滋润万物,就要从源头出发,不停的向前喷涌,把所有的沟壑江河湖泊都填满。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有本,什么是无本。有些方法别人看起来能用,而我们就用不了,因为他的方法是从内心真心发出,是活的。

君子之志于道,到什么程度算是达呢?孟子说不成章不达。成为一个体系,脱口而出叫达,达道也。既然如此,就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向前了。

修:老师说认认真真的好书,好好的写闻思修,现在离开了老师的讲义,我还是无法写出自己的闻思修,每次都是照搬照抄,所以从现在开始,养成一个读书做笔记的习惯,边读边记。

艾婷的分享

闻 «孟子•尽心上»二十四章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看到鲁国那么小,而登上泰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在距离孔子一千多年后的杜甫也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杜甫) 

思 一. 君子的处事方法和思维方式来看,平常我们看到孔孟圣贤或者行君子之道的人们的行为,为什么我们不太理解?以我们的普通思维来看他们的思维,无疑于在平地去看四海,没有能够在思维的顶端去看。"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一个比喻,指的是我们的修为不断进步过程中,才能逐步地看清这个世界,当我们的学识不断地提升时,思维才能无限延展,对这个世界才能看得清楚。山脚,山腰,山顶所看到的风景是不一样的,山顶,没有其他的路,只有仁义而已,当没有登上山顶时,很难想象圣人眼里所看到的天下是什么样子的,同样我们在处于迷惑颠倒状态时所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想象的看得清楚的世界也完全是两个样子的,当我们在看到别人的言行特别是走圣贤之路的人的言行奇怪时千万别感到奇怪,当用想象去看,很难看得清楚,当我们向着圣贤的路一步步去走时,我们也会经历同样的心境,也会看到同样的世界。 二.孔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切实的体会当上圣贤时,每走一步都是新高度,保持勤和谦,不停地向前走,我们的思维,我们的眼界以及对世界的认识都会拔高,看得越来越清楚。 孟子曰:"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因此见过大海的人,难以对别的水感兴趣,在圣人门下游学的人,难以对别的言论感兴趣。水,一杯水喝下去,很容易征服 ; 水龙头一关一开也很容易掌控于手。但是,观于海呢?曹操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沧海»曹操)。我们所面对的沧海壮阔,心潮起伏,当大海愤怒时,千里长堤挡不住,当大海咆哮时,可以轻而易举掀起巨浪,把一切夷为平地,在大海面前,一切显得那么渺小。登上泰山,才知道天下有多大 ; 走到海边,才知道水有多么波澜壮阔。而同样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啊!当我们看到真正的圣人言行,孔子孟子的难行,能行 ; 为天下请命完全不顾及个人安危时,那种从容淡定、智慧蓬勃,对各种难题勇于面对,以一个凡夫之躯能知天命时; 我们就像看到大海一样沉默下来。 二.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让我们从正面、从反面意识到学习是永远不停地向前走,永远不要以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评判自己、评判别人。主观评判自己时,往往会抬高自己,压低别人。当我们不停地提升自己的思维,提升自己的修行,看清楚世界时,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真相,也会看到自己的渺小,更能看到圣贤的伟大。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看水绝不是看表面,要看它的波澜,波澜是动,动起来后看它的水,当我们每天学习时,可能会觉得枯燥,当我们看到孔孟之道、王阳明......这些历代的往圣贤靠近的人或者一些祖师大德,让我们不能理解时,要想到"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为何会这么做?理解他们的同时,我们会越来越靠近圣贤,去体会什么叫做无为。如果不能体会,不叫做必观其澜,只有看到水的表面现象,没有体会深层意义,会产生误解,自己很难继续向上精进,会沉浸在自己的认知中。日、月的光很明彻,且无私的照耀这个世界 ; 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日、月、 水就是日、月、水,如果我们从它们的"性"的层面去看,就能看到它们的无私和伟大。无私是它们的性格,伟大是它们的能力,水润万物而不争,日月照万物而无穷,这就是自然的伟大。圣人也是效仿自然,为而不争。 三.用更加深邃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平常忽略的事物,同时也提醒自己平常所看到的还不够通达。 之前讲君子之乐,君子的修行法要,尽心知性......都在告诉我们方法,我们如何向前走。而"观 海难为水一一君子之达"这一章节是告诉我们要不停地向前走,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学的足够了,我们看问题要看本质。"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水从源头出发,不停地积聚、喷涌 ,填满所有沟壑,填满江河湖海,从三江源到长江,黄河,从每条江河奔入细流,回到源头,循环往复。而我们的知识只是万千水中的一瓢而已,圣人之道,行仁义,行无为都是能够开启自己三江源的源头。孔子言行之所以光耀后世,孟子之所以能够推行仁政,王阳明在恶劣环境下开悟(历史上有名的龙场悟道)去教化四方,书只是一根拐杖,他们借着拐杖开启了自己的自性。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长久。有本之水是活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源头的水是死水,能用但不一定管用。从真心从本性出来的仁义是有本的,是活的,才能用。 四. "君子之志在于道也,不成章不达。"立志做君子,养浩然之气,尽心事天.......这都是志于道,什么程度是达呢?孟子说"不成章不达。"比如大学毕业,写论文要通过才能毕业,通过自己对知识的领悟、理解、贯彻、执行、探索、研究、归纳、总结,才能作出论文。今天我们读的任何一部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丶«春秋»、«道德经»、乃至«孙子兵法»、«金刚经»、«坛经»、«法华经».......等等,都是前人对知识的领悟、理解、贯彻、执行、探索、研究、归纳、总结而著书立说,都叫做成章,成体系,达道也。 五.能够做到,深刻领悟到,就与圣人无二无别了。虽然写闻思修,不能像«大学»,«中庸»那样的系统论述,但就某一个点去论述自己的理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漫长的圣贤之路,通达之路是通过自己当下的一小步一小步完成的,每天的闻思修,每天一点点进步和积累,为高楼大厦完成奠基。我们结合自己学到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结合自己的思维进行综合,进行总结,是让自己的思维完成串联,试着把自己的思维描述出来。当这样做时,把零散的知识点贯穿成自己的智慧,住圣贤路上去靠近去引入,慢慢接近自己的本源。如此即成章。曾子写«大学»,子思写«中庸»,孟子写«孟子»,孔子写«春秋»,都是他们的成章。佛陀坐下来就讲经,讲苦极灭道,讲十二因缘,讲金刚心,讲法华经,讲涅槃,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他们的圣贤之道早已成,已经成道了。他们已经到了本源,再回头跟我们讲,让我们回过去。我们在山脚,他们在山顶。 六.平时可以自己写写论文,检验一下自己的言行和修行。生活中处处不离道,工作,生活......一切都有道,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与道相结合时,能贯通,就达; 贯不通,就不达,需要共同探讨,自己再践行,从不达走向达,从成不了章到成章。 方向:圣贤之道; 终点: 尽心知性,到达清静本源。 动力:  为什么,想通为什么,就会有动力。 学习,修行与工作、生活、家庭,对人生有帮助吗?关系是什么?心性,思维,行为,人的处境与德行。人心的纯净、智慧来源于修行,世间的好坏,得失来源于我们的智慧,如此而已。 不动心,以仁义存心,尽心知性,驱于道,居于德,成章而达。 

修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亚圣孟子文笔不凡,多读多体会深层含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