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木春秋
春秋时期,铁器的出现和耕牛的普遍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各手工业部门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分工趋于细节化。梓匠发展成独立的工种。梓为落叶乔木,是常用的建筑、家具材料,这里的梓匠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木匠。从墨子主张“以矩尺量方,以圆规量圆,以绳量直,以悬锤量垂直,以水定平”,可见木匠们已经熟练掌握了规矩准绳等工具,以取方圆平直。公输班(鲁班)就是当时最有名的木匠,也是我国第一位有名有姓的家具大师。
春秋时期的家具有床、屏风和几。《诗经》有关于床的记载,如《小雅·北山》中有“或息偃在床”;《小雅·斯干》中有“载寝之床”等。《荀子》中有“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的记载。《周礼》也记载有玉几、雕几、彤几、漆几、素几等。
这一时期,漆饰被广泛应用,马车、乐器、祭器、家具和装奁等都普遍使用了漆工艺。成语中“如胶似漆”的出处便在此,因为胶和漆都是用来做粘合剂的。当青铜器走向没落之际,漆器异军突起,成为一种时尚。
从实物来看,湖南长沙浏城桥楚墓、湖北当阳赵巷楚墓、河南侯古队一号墓均出土了大量春秋晚期的漆器。其中,案、俎和雕花木几均被施以髹漆彩绘。
湖北当阳赵巷四号楚墓出土的春秋彩绘漆俎时光荏苒。“礼崩乐坏”的战国取代了“以礼服人”的春秋。这一时期是我国低型家具形成的重要时期,起居生活方式以席地跪坐为主,这种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盛唐。
青铜礼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周王朝灭亡以后,整个社会从“礼”的束缚和“乐”的限制中解脱出来,青铜器也逐渐失去了祭祀和礼器的特性,逐渐向日常生活器物方向发展,以实用为主的青铜制品逐渐增多。
比如,河北平山县战国墓出土的龙凤鹿铜方案,就是典型的生活实用器。该案通体用金银错花纹装饰,四只神态安详的龙头顶着斗拱将方形面柜稳稳托起,龙颈自然地向盘底收去。为了分散承载负荷,工匠将龙头上部构架成由两个三角形与一个梯形相结合的支架。整个龙凤铜方案繁而不乱、动态各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免让人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慨。
战国龙凤鹿铜方案随着青铜的衰落,冶铁业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为家具生产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战国时期齐国的工艺技术专著《考工记》将工匠分为木工、金工、皮革工、设色工、刮磨工、陶工等六种,此时木工已经作为独立的工种。燕尾榫、凹凸榫、格肩榫、银榫等也相继出现。
而战国的家具纹饰,也彻底摆脱了商朝的神秘色彩和西周的井然有序等特征,许多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和纹饰被应用到家具制作之中,开始有了生活气息。
湖北老河口安冈一号楚墓出土的有大约50只凤、鸟、鹿、蛙、蛇、蟒等不同的动物缠结在一起的透雕彩绘小座屏,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逼真,精致无比,这充分表明当时的木工技艺已经相当成熟。
战国透雕彩绘小座屏而案的应用也相当广泛。人们的饮食多置于案上,称为食案。因为当时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所以当时的案一般不会太高。案有圆形、长方形等,大型长方形食案有四足,供多人进餐用。
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楚墓中出土的雕花木几、金银彩漆案和彩绘漆木床等,不仅漆彩绘绚丽多彩,且木工制作精细。其中,彩绘漆木床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卧具,从造型角度看,与当时盛行的建筑形式相合。床分为床身、床栏、床足三部分,床的四周有方格形围栏,这给人以小空间的安全私密感。床两边栏杆留有上下床的地方。这种风格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后代。而床上的浮雕、透雕等雕刻手法也开启了后世家具雕刻之先河。
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彩绘漆木床(场景复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