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家都一样,没有谁一直顺风顺水
❤
你有没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loser”。
讲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被这种丧气难熬的情绪笼罩着。
图片来自花瓣网❤
先来说说我的故事吧。
因为刚上大一嘛,自然就会血气方刚的,一身热血沸腾,什么活动和组织都不放过。我在无数个高三难捱的日日夜夜里都憧憬着我在大学时的恢宏蓝图。所以,一来到大学,还未好好熟悉周边环境的我便急不可待地想如何大刀阔斧,如何挥坼方遒。
结果,什么院学生会呀,视频制作部呀,校守望报呀,班干呀,我一个都没被录取。包括参加的大大小小的活动,没有一个获奖的,没有一个得到预期设想的。
我开始不止一次否定自己,我把这些都归结为自身的不足,我开始变得很丧,我甚至觉得都是运气的原因。那段时间也挺烦的,我不止一次向身边的好友倾诉自己的情绪。
有一次,我连准备了好久的演讲都搞砸了的时候,我突然一下子陷入到一种巨大的无助感和失落感中。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去操场上跑了好几圈,心里还是闷的不行。
索性,我向简书里一位我很喜欢的学姐(暂且称之为学姐吧)倒了苦水,我把最近一段时间里“失败”的经历告诉了她。
她和我说了很多,她说:“或许,你难过你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是因为你把外界或者说是世俗的一些标准压在了自己身上。各种面试没过并不能说明什么。我大一参加了各种学生会社团学生组织全都进了,但我深知,我依然是那个没什么能力性格内向的女生。大学的一些组织面试不过如此,不要想太多。你或许可以试着学一些技能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不要把失败定义在大家都去做的东西上。我们都还太年轻,这些只能算是挫折,不能称为失败。”
在当时看来,学姐的这番话更像是一剂安慰药,让我暂时舒心了一下,我还是没能跳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怪圈。
所以,第二学年,校记者团招新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参加了笔试。因为进记者团会有很多锻炼的机会,尤其对我们这个传媒专业而言,而且暑假还有难得的实习机会。不得不说,这个诱惑对我来说,实在是很诱人啊。
就在我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笔试必过无疑的时候,老天又给了我当头一棒。这次的笔试没通过直接击垮了我最后的心理防线。我彻底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我认为自己霉运当头,加上自卑过度,我开始郁郁寡欢。
我开始逢人就说,我把自己的负能量统统倒了出去。那段时间,我和我的朋友说,和我的同学说,和我素未谋面的简友说,我不甘心,我想不明白,我迷茫而又焦虑。可大部分人给我的回答是:“没事,你很棒了。”
“或许你并不适合这个呢。”
“可以下次再来嘛,加油。”
我在不停地重复自己的不甘心和无奈的时候,总希望能通过别人的安慰来实现自我解脱。可是朋友的安慰永远是捕风捉影,它只能够起暂时性的舒缓作用,从那个怪圈中想明白,并且走出来的还是那个当时不堪一击的自己。
❤
记者团(包括一些组织),就像一座围墙,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班长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记者团,就在记者团实习期结束的前一天晚上,她退团了。当时我得知她退团的消息的时候,心里还是讶异了一下。
我当时想,过五关斩六将,经过了层层选拔好不容易留在了记者团,怎么就坚持不下去了呢。
后来她和我说,因为自己不喜欢写稿,一直待在记者团做自己并不喜欢的事其实很煎熬的,索性趁自己还未融入其中,就赶紧退了吧。这样的话,就能有很多时间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去摄影,去画画,去做手账,去做一些看似无用但很有趣的事。
当时她和我说这番话的时候,我想了一下,如果我身临其境,我会怎么选择。我花了很多个晚上想了很多安慰自己的话,想了很多关于我没进记者团的原因,突然就在我和班长对话的那个晚上,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进记者团是你真正喜欢的吗?你真的喜欢写稿吗?
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就被我立刻否决了,我不喜欢写稿。因为我是个很感性的姑娘,而写新闻稿是要客观公正,不掺杂自己半分感情的。写着丝毫不带自己主观情绪的稿子,可以说是禁锢了自己的思维,这种感觉其实是很难受的。
图片来自花瓣网我之前看过一段话,真的非常贴合。
很多沮丧的人生,都是先盲目追求,然后又不舍得丢弃,陷进不尴不尬的状态里
如果当时我进了记者团,日复一日接着自己的写稿任务,写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写作文体,但又不想退团,这种两难的境地才是真正煎熬的。
为什么一定要抱着我进记者团了,有更多的机会,才会提升自己的念头呢?难道脱离组织的自己就没有机会好好实现自己的小野心吗?
这样想来,我倒觉得没进记者团并不是一件坏事,至少让我弄清了一些我花了很久都没想明白的事情。
现在,反过来头来,重新看了看学姐那时候和我说的话,我才明白她的意思。我们都还年轻,这些只能算作挫折,不算失败,可以试着学一门技能或做自己真正喜欢的。
“人生有很多道理,本来就要等你透不过气来时,你才懂得的。”
而这些道理,别人说的再多都抵不过你自己切身悟出的一句。
❤
把这一切都理顺了之后,我释然了。但是想了想自己最近一段时间颓废的状态,不停地去宣泄自己的苦水,还是言不由衷地从心里鄙视自己。
传播学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理论,叫做“第三人效果”,它指的是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之际,通常会认为最大的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广义上的第三人)身上。
尤其是当受众判断信息的性质是恶劣的时候,这种“第三人理论”更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体现了个人的优越感。
根据心理学中关于人的“自我强化”(另译“自我膨胀”)的理论,“第三人效果”的产生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人都有高估自己的倾向。
我把这个定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也同样成立。同样的一件事,在同辈人中,付出相似的努力程度,我们会感觉自己比其他人更有胜算。
同样地,我与这些组织擦肩而过,我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击,我会感觉自己经历的这些“挫败”的无力感是别人无法去理解的。简而言之,我觉得其他人都是顺风顺水,没遇到什么大事情,而自己这段时间承受的压力和烦恼是远远超过她们的。
事实证明我错了。现在的年轻人,除了个别活得和一条咸鱼一般无二之外,大部分的还是一边哭爹喊娘,一边咬牙坚持。那些混吃等死,要不就是放弃自己的,要不就是有足够的资本可以承担自己挥霍的时间和青春的。
你以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你以为自己度过的难关比别人的更坎坷,你以为别人一路走来顺风顺水,有天生的好运气笼罩,那都只是你以为罢了。
前一段时间,和我们班的学委在值班的时候闲聊了起来,才得知她这两天的行程安排得满满的。星期六一整天都要拍摄,晚上回去还要整理照片,第二天还有两个社团的轮流值班。加上最近身体不适,休息的时间又不够,一眼望过去,整个人一点精气神都没有。
有一天早上刷qq动态的时候,看到了她凌晨一点发的说说,大致意思是从记者团开会结束回寝室后,开始补作业一直到凌晨,整个人就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
有一次因为课堂缘由,她被要求说一下最近的生活状态。她在第一排很小声地和老师倾诉,还是被我听到了。
她上半年的时候进了校学生会的宣传部,平时负责画海报,宣传之类的。大学里很多组织都是如此,部长会尽可能地“使唤”小啰啰,什么杂七杂八的事都会安排给下面的人。
有一次学校有活动,部长安排她和另外一个女生画海报。那天晚上,大概是11月份底吧,天气很冷,她和另外一个女生待在透风的教室里一直画到10点多钟。冷风嗖嗖地从门缝和窗缝里灌进来,好不容易结束了。第二天上交海报的时候,部长二话没说,还是把她们批了一顿,说她们画画不认真,画的不合格之类的。那个时候,那个委屈劲儿,可真难受。
当时有意无意中听了她的事后,我环顾了一下四周,看着年龄相仿,爱玩但认真起来一点都不马虎的同辈人,我一下子推翻我心里一直占据不下的念头。
原来并不是我一个人会有不安和迷茫,会有无奈和压力,大家都是一样,都有各自要忙的事和拼命坚持的东西,都有曾经以为自己跨不过去的坎,都跌过伤、磕过皮、流过血。
我们这一代孩子,虽然沉不住气,虽然耐不住性子,虽然动不动就爱哭爹喊娘,虽然被视为矫情的一代,也曾有过放弃,有过抱怨,有过很多负情绪,但是我们要经历的升学考试,毕业工作,成家立业这些人生大事却是一件都逃不了的,我们在此过程中所承受的焦虑和急迫也是时时刻刻真真切切存在的。就算是小人物,也有小人物的忧烦和苦恼。
回想起当初动不动就爱把自己挫败的经历说出来,把自己的负情绪传递出来,企图获得安慰和解脱的自己,可真是矫情地很呢。
如果有些话,你犹豫着要不要说出来的时候,还是别说了。有时候,你寻求所谓的安慰在旁人看来不过是无关痛痒,很少会有人和你有相同频率,相同时空的悲伤。有些话,有些事,需要自己一个人慢慢耗。等你独自走过了那个阶段,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早已经跨过了当时那条看似无法逾越的槛。
“少说话,多做事”这句话真的是真理,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
图片来自花瓣网你明白你心里面有多想要解放或者多想要原谅自己的一些东西,但那些东西其实是不能跟别人说的……所以有些东西是要留着给自己,陪着自己走很长很长一段人生路的。
其实,大家都一样,有过挫败和烦忧,有过不安和迷茫,别总拿自己说事。
好好努力,好好做事,少抱怨,少指责,这个从来都不是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