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鲜衣怒马少年时
在电视屏幕上、影视剧中,说到“少年”,我想到的是《红高粱》里勇敢无畏的余占鳌,把他的九儿抱在怀里转圈儿,我还想到《陈情令》初期的魏无羡,一把长剑走江湖,打着哈哈,肆意潇洒。我还想到电影《春光乍泄》里的张国荣,和自己的恋人在清晨的公路上打打闹闹,看一场足球赛兴奋地手舞足蹈。想到《血色浪漫》里的钟跃民在冰场上撩妹,插科打诨,耍贫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少年的样子也有千千万万种,少年是明眸,是皓齿,是无知而勇敢,是乐观且执着,是每个女人心中的白月光,是每个男人可遇而不可求的初心。
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代人有他们独有的少年印记。革命时代的年轻人,心系革命激流勇进,在战火的打压中为祖国未来而忧心劳力,50年代出生的一批人,在他们青春年少的时候正赶上学校停课、上山下乡的浪潮,是“不幸的一代”,却能在贫苦的岁月中肆意潇洒,六零后、七零后当了一回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青春是一部艰苦的创业奋斗史。到了被广为诟病的八零后,九零后一代,我们的青春是每天放学后一段清脆的自行车铃响,是坐在车后座的女孩,是无所事事的“压马路”,后来,就成了课桌上一摞遮住脑袋的厚厚的书,和男生体育课后的汗臭味儿。00后的青春是什么呢?
时代让我们都成了“体制”内的人,高中时,我们的班主任就是标准的“体制的产物”,她喜欢把我们都变得整齐划一。在她的班里,绝对不允许不穿校服,即使在冬天,也要把秋季外套套在棉衣的外面,她给每人印了一本《知识点手册》,红色的,要求人人在跑操的时候都要拿着,边跑边读,别的老师笑称“看你们班的孩子,像没人拿了一本《毛主席语录》。”她很高兴,在班上津津乐道,让我们把这个传统弘扬下去。每次班会她都让我们每个人说最感谢的人,每天上课前十分钟她就等在教室里,看看谁是最后进来的,再狠狠地瞪你几眼。她每天指派一名同学把励志的话抄在黑板上,让我们上课前读三遍;她喜欢讲大道理,喜欢一切慷慨激昂的东西。她绝对不允许班里有人谈恋爱,如果发现了就要劝退。她不许男女生坐同桌,把女生的座位划定在前三排,男生的座位在后三排,不许越界。
于是,我们很听话,没有人上自习讲话,没有人偷偷谈恋爱,没有人调皮,最后高考也没有人取得很突出的成绩,没有人落榜。
差强人意。
高中毕业后,我对很多人都没什么印象,甚至叫不出他们的名字。
大学,身边也都是循规蹈矩的人。十个学长里面有九个都会在聚餐的时候跟你说一些作为“过来人”的经验,顺便吹嘘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