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一条观众与导演之间的鸿沟
在现在看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只不过是对电影《无极》的一次恶搞版吐槽,用广告,鬼畜,配音,剪辑等方式恶搞了《无极》,向观众讲解了作者所看到的《无极》。
但是在2005,这种吐槽模式,是空前的。不绝后,是因为当今科技发展,吐槽已经不仅仅是只靠说去表达的一件事情,看完电影,有各种渠道各种方式能去表达对电影的感受和评价。
提到《无极》,第一次看应该是我初中的时候,印象中,只记得一个能跑过风的男人,一副鲜花盔甲,一个头发始终上飘的奇怪女人,一个有着倾城容颜的女子,而故事,确不大记得清了。
直到看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似乎记忆中的种种情节一下子就清晰了,打通了,好像《无极》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儿,因为小的时候受到了一个女孩儿的欺骗,那是第一个骗他的人,从此心理扭曲,再也不信任何人,从而大肆杀戮。
这么看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而导演,花了一个多小时,通过这个故事向观众阐述无极的意义。
而意义,本身就没有意义。
自此,观众与导演之间就产生了一条鸿沟。导演费尽心思想传达他的思想,而观众费劲心思也Get不到导演的点。
很多电影的评论,往往会出现两个极端,我把这个看做是电影能否和观众产生共鸣所导致的。
在观众看来,电影应该是调剂生活的一点乐趣,可导演是在传播一种思想。
之前看电影《怒放》,讲的是70年代人的青春往事,那是摇滚,磁带,机车的年代,我看到了他们心中的摇滚梦,看到了他们的执拗,看到了他们逝去的属于他们的青春。电影播到几个中年人在当年约定开演唱会的地方放肆高歌的画面时,有一条弹幕打动了我,说的是“青春是不要脸,拼了命,尽了兴。”我想这条弹幕背后的人,是和电影产生了共鸣。
《芳华》和《前任3》
《芳华》播出后,有人说看不懂芳华的,没有被芳华感动的观众是没有内涵的。不然一定能感受这部电影带来的震撼。
马上会有人回怼,我即使没有经历过红楼梦那个年代,我却照样被他们的故事感动的唏嘘不已。
热播的《前任3》也是这样一种状态,被感动的,说别人没经历,吐槽的,说别人没内涵,这都是共鸣所导致的。
观众经历的不同,爱好不同,审美的方向也会不同。
2017年,陈凯歌带着他的《妖猫传》回来了,有人说,他在讲无极的往事。
一个在窥探无极的意义,一个在打破看待历史的心态。归根结底,在讨论一个态度,对人生,对过往,对真相的态度。
《妖猫传》的导演花絮给我的震撼,远大于电影本身,陈凯歌1984年执导了第一部电影,至今已有34年,他太熟悉这个圈子什么样的电影才能获得更多观众的喜欢,但他仍然拍出了《无极》,《道士下山》,《妖猫传》这种评论两极分化严重的电影,是因为他心中有他想要完成的事,传达的思想和想要留下的艺术。
陈凯歌:
所有真正有价值的电影,它所归结起来的东西,并不是这个现世的,不是这个时代的,不是这个世界的。它仅仅存在于创作者本人,脑海中间。电影之所以迷人,无非是说,它有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企及的东西,你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事情,你可以换一个空间,换一个纬度去寻找,它实现的可能性。在今天这个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里,电影变得越来越不通人情,在电影中间,你不再能感觉到它曾经有过的那个温度。但是对做艺术的人来讲,我永远要在自己的电影中找到我自己。不管他对别人意味着什么,都不重要,对我意味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电影对于观众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东西,中国是有文人画的传统,你会感觉到它里边的美,我们能不能在银幕上面,在镜头很华丽的柔软的运动中间,捕捉到最深切的东西。古往今来,无论东西,其实在文化上都有这样一个诗意的传统,如果这个画面跟你的心灵通了,它就出现了。电影必须是感性的,电影没法讲道理,在我拍的所有电影中间,其实有一个共同主题,所有的人物,都是不断地在跟自己的命运做挣扎与斗争,我试图去窥见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非常绚烂,非常引人入胜,表演都是毫厘间的事情,大悲大喜,是人生根本的题中之义,这种所谓人间的无奈,这个就是电影的自身最深的主题所在,一棵树,一朵盛开的花,都是有序的,什么决定了这个有序,就是爱。动之以情的时刻,在这个电影中间,我是用情较深,我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和态度创作这部电影,只有我主导这部电影,它才能够散发出只属于的芳香,对我而言,做电影最大的乐趣其实就在这儿。做电影人就像猫一样,猫有九条命,我已经拍了14部电影,已经超过了一只猫,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事情。
他说所谓好的表演,就是演员和工作人员创造了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无极》,《道士下山》,《妖猫传》大概都可以看做是他所说的被创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