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不是一切

2018-02-07  本文已影响0人  刘大宝_d341

    看到北大毕业生王猛写给父母的信,感触颇深。中国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大多数是严厉又顺从。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基于成绩至上。严厉也仅仅是是针对分数说事,孩子的成绩名列前茅,那么严厉就是顺从。当孩子的成绩得到了肯定,那孩子的一切诉求就得百分之百的得到满足,当且仅当孩子的成绩只需要达到父母的期望值。言外之意就是只要孩子的成绩达到了父母的期望值其他一切事物包括需要独立生存的技能都显得不值一提。

    大多数父母宁愿牺牲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换取孩子的一个冷冰冰的分数。

    分数在大多数父母的心中举足轻重。与那些生活技能相比,分数更胜一筹。只要孩子的分数好,其他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抹去。

    这种思维催生了一代只会学习的孩子,除了取得好的成绩他们什么都不会。包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以及更重要的社交技能,他们都不具备。这样的孩子一旦脱离父母的照顾上了大学以后,就显得十分的“无能”。一到大一新生报到的时候,随处可以看见一家老小十来口人来送一个孩子上学的情景。这样的场面让人十分的侧目。

    回想我当时上大学的情形,就显得十分的“凄凉”。很小的时候自己就独自在外求学,一切生活琐事都由自己打点,大学报道的时候我也是独自一人提着行李箱就去了。一个人拖着大包小包办理完所有的入学手续以后,气喘吁吁的爬到了5楼刚分的宿舍。还没走到宿舍门口就听见楼道里乱哄哄的,原来是送孩子的家长把宿舍里占满了,我只能等在门外,他们收拾差不多了,宿舍才有我立足之地。我只身一人独自铺好了床,打点好一切。

    提及我的个例并不是想证明自己的独立而是说明越来越多的孩子已经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除了分数。入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家长会给孩子准备几十双袜子,几十条内裤穿脏了就扔到一边,丢掉或者上孩子带回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王猛的个例便不足为奇。这是学校、父母、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多数父母以为只要上了名校就万事大吉了。然而敲门砖也仅仅只是一块敲门砖,它并不能决定谁的命运。

    当这一批人从学校走上社会以后,结果可能不尽如人意甚至是摔跟头,社会看重名校更看重技能。技能甚至比名校更为重要。

    所以当王猛的个例出来以后,人们需要做的不是急匆匆的去站队然后在网上大肆的发表表面看着似乎特别正义的观点,而是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个例。这样的个例为什么越来越多甚至有点占据主流的意味。

    父母对待子女的教育应该重新得到审视。“无能式”的教育带来的分数红利是否值得父母牺牲一切来换取,需要我们每个人审慎的进行思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