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拜灶爷”

2024-02-02  本文已影响0人  逸二逸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昨天,大家都在过小年,北方的朋友们在群里说,忙活了一天包了好多饺子。

我家这边没有包饺子的习俗,也能感受到溢出屏幕的团聚氛围。

南北小年

以前没有注意到,现在才看到日历上写着「北小年」,还有「南小年」,昨天晚饭时我就跟老妈聊起这个疑惑。

老妈表示,她也不知道为何小年有南北之分,

“一直流传下来的说法是,今天为旧的灶王爷卸任,明天为新的灶王爷上任。反正,我们是明天拜灶爷。”

于是,今天一大早,老妈就开始忙活拜god仪式。

正如七夕有专属的“慕仙七巧盘”一样,拜灶爷也有专属的供品——灯笼。

放上糖饼、水果,还有整条及切段的甘蔗,老妈就会开始“品神”——祈祷和许愿。

最后,以燃烧金银纸品、专属灯笼结束。

我家的小年,就这么过完了。

一家三口,没有大餐,也没有热闹,只有简单的拜拜。

习俗,每家都有独特的过法,心安足矣。

幸好,多日的回南天于今日结束,不然随热气而起的纸灰落在湿漉漉的地面上,即便没有洁癖,也是很难忍受的画面。

明天就是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岁首。

有说大年初一为一年之首,有说大年初二开年为一年之始,还有说立春才是真正一年的开端。

这么看来,老妈说的灶王爷交班,貌似也说得通。新旧任灶王爷完成年终交接,新的一年任期开启。

小时候家里的老人、邻居的老人会跟我们说节日的民间非官方版故事。自己只当故事听完,却没有上心记牢。

长大了,给我们讲这些故事的人越来越少。

新一代的父母,有的如我一般记得不牢,传下去的故事变成了碎片。

有的贯彻执行“科学”育儿,这些故事不达“科学”标准,勿扰勿听。

传说故事的时代背景,与当下的三观总有相悖之处,或迷信无脑,或不合时宜。

不知为何,我对它们有一种不相信的喜欢。

清醒知道是假的,却有种听八卦的爽。

传说故事本身的情节很简单直白,却因一代传一代的传播方式,身上总带着点不多的神秘,以及虚妄的幻想。

把平凡或特别的日子,变得更特别。

就像过小年,光是团聚、包饺子不足以体现它的特别,但加上灶王爷交班的传说,这个日子就多了分传奇的吸引,更有记忆点了。

如今的一些监督的“眼睛”,以成人的视角代替孩子去“发现”童话故事的“不够成熟”,去“害怕”历史、战争电影的暴力血腥,去“纠正”神话故事“与史实不符。

个人感觉,有点矫枉过正。

试问,这些“眼睛”处于相同年纪的孩童时期,同样的东西看到的样子是怎么样的呢?

貌似现在的学校已经没有了这项活动,我的小学时代,学校会统一组织学生,在上学时间拉大队集体到电影院去看抗日战争、爱国教育题材的经典电影。

当然了,回来的作业就是观后感。

那时候的家长,不会担心电影暴力、血腥。说不定回家,还会另外给孩子们补充电影外的历史。

老实说,那时候虽说要写观后感,但要说对战争的理解根本就没有多深,没有老师观影前后的引导和说明,除了打仗两个字,哪里清楚电影说的是什么情况。

后来学了历史之后,自己重新看,才真正看进去的。

貌似又有点跑题了,言归正传,在下只是对一些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感到有点惋惜。

继而联想到,近年来接触到越来越多因“过于保护”而被抵制的内容。

今日份胡思乱想,不能再想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