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创新院2018级五班

【2018级学员优秀作业集】为什么这样的剧场演出能盈利?—袁齐

2018-02-09  本文已影响9人  9e38b87971ad

这是七幕人生市场总监袁齐在混沌大学创新院的一份作业。

离开法学院,这个预备役律师从既定跑道“出轨”,成为一名“音乐剧售票员”,把《Q大道》、《我,堂吉诃德》、《音乐之声》等在内的多部剧目推上了中国大剧场音乐剧票房十强,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为了让更多中国观众看到“人生第一场音乐剧”,她依然要继续挑战自己的边界。


【基石假设】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消费升级)

【第一性原理】流程化和标准化

【能力圈】降低成本 增加场次

【方法论】 打破空间局限性 产品思维(从需求出发)

剧场演出的商业基石是由消费升级带来的,是由人们对娱乐形式和娱乐内容的更高要求应运而生的。

从本质上说,就是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其增长往往局限于社会整体发展阶段。(目前国内的戏剧演出市场格局和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似,而经济发展阶段也基本符合)

总的来说,剧场演出,无论是商业戏剧、音乐剧还是高雅艺术、先锋艺术,在运营的逻辑上都有共同的特性。

一部剧场演出想要盈利,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① 前期制作成本和单场运营成本的合理控制;

② 单场收入高于单场成本与摊销成本之和;

③ 演出场次增加。

其中:制作成本和单场运营成本的控制,主要取决于制作规模,制作、运营必要要素单价;

单场收入取决于票价和座位数;演出场次取决于剧场数量和观众数量。

通过以上简单的分析,可以知道剧场演出在固定时空范围内的营收也是固定的。

因此,传统的剧场演出运营模式都是「以时间换空间」。

其盈利的必要条件是

成熟的市场环境(有足够的观众);

好的产品(剧目内容、制作水平都符合观众要求);

有效的口碑传播(演出内容无法直观呈现给目标受众,依靠口口相传);

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不断增加演出场次,提高单场收入,摊薄前期制作成本,加速达到盈亏平衡点。

在这样的思维模型内,

历代的戏剧制作人所着力解决的问题都是

找到好的作品(百老汇成功的商业戏剧创作周期往往长达5-7年)。

拿到足够多的投资(保证制作质量,很多大型音乐剧成本接近电影)。

找到足够过的观众(在成熟市场要解决竞争,在不成熟市场要解决用户培育)。

戏剧制作人的3F理论

① Find the show

② Fund it

③ Fill the theatre

打破这个思维模型带来的边界,

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

打破时空局限性

场次的增加是否一定只能在时间维度上?

如果一个演出,可以同时让两组甚至更多组演员同时排练完成,那么就可以同时在两个甚至更多剧场进行演出,在空间维度上增加场次;

观众的增加是否只能通过增加剧场座位?

直播技术和VR技术的发展,给剧场演出带来了新的空间,一方面解决演出场地固定带来的交通难题,另一方面也要解决现场演出转为视听文件造成的临场感缺失;

产品思维

戏剧提供的不止是内容,还有生活方式、临场体验及衍生服务。

综合来说,剧场演出本身是一中娱乐消费产品,在打破边界的过程中需要从艺术创作者变身为产品经理,需要解决的是产品的质量、交易、体验和流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艺术是高高在上的,产品则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艺术的爱好者是有限的,但是需要通过艺术品满足特定需求的人是无限的。

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

自我价值提升(炫耀)

—— 比起「我看戏」,让其他人知道「我看戏」更重要;

比起「看的内容」,「看的内容」带来的身份标签变化更重要;

比起「看这个戏」,「看了xxx看过的戏」更重要……

满足观众的场景需求:

需要陪伴亲人和朋友;

需要填充差旅时间;

需要扩充学习领域……

从需求出发,首先解决的就是观众数量不足的问题,「不是只有喜欢看戏的人才会看戏」,对于非成熟市场、甚至成熟但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都有其突破意义。

流程化及标准化

如果可以通过打破时空局限性解决场次增加,通过解决用户需求解决观众人次,那么相应地也会产生成本的提升,这就与剧场演出盈利寄出里「降低成本」的原则相悖。但可以通过流程化和标准化来解决这个新问题。

传统的演出团体组织形式,是「剧目 + 完成剧目演出的人」,

但运用第一性原理分析,则可以看成是「产品 + 生产产品的人」。

进一步可以将生产流程、生产要素拆解细化,我们在尝试的突破是:

同一个生产环节内,是否可以同时完成多个必要「零件」;

同一个「零件」,是否可以同时供多个产品使用。

举个例子:演员在一个周期内往往只跟随一个剧组演出,扮演同样的角色,但如果同一个城市内有两个交错或交替进行的演出,存在类似的功能型角色(群舞、无明显个性的配角等),则可以让同一个演员完成。

扩大来想,在确保性别体态音域无明显区别的情况下,所有角色都可以随时替换演员,任何演员都可以具备同时排练、准备饰演多个角色的可能。

在演出剧目、场次足够多时,这个方式可以极大降低人力成本,还可以提升演出抗风险能力(每个人都有替补,每个人都可做替补)。

不过这个模式要建立在演员整体素质高且平均、剧组管理调度科学合理的基础上。目前世界上是有非常成功的先例的,日本的四季剧团。

未来,依旧做商业戏剧的持续深耕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