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看风云谈吃喝 (三)
野烤花生红薯
我们老家内黄县地处黄淮海大平原,物产之大宗是小麦玉米和花生。虽然土地算是辽阔,但并不肥沃。
我们村儿和其他一些村儿的耕地分好地和沙地。好地是黄土地,能水浇,产量大一些。沙地跟好地相对,意思是不好的地。因为沙地渗水很厉害,虽然也能用水浇,但成本太高,也就没人浇了,沙地上种庄稼真的是靠天吃饭。
沙地是古黄河的河底,三百多年前,黄河从开封那边儿流过来,流经内黄县,再向东经山东东流入海。
古人以自我观,内黄以北为内,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我在黄河北。康熙四十五年(1706),仓央嘉措死前(失踪)不久,河南内黄河河道决口,黄河改道,民间说法是黄河龙摆尾,给我们留下了黄河故道。开始应该是湿地吧,后来慢慢地变成沙地。沙地上长满了槐树丛、芦苇荡和红柳,当地人称之为沙葛荡,沙葛荡中间还有大片空着的沙地可以种庄稼。
计划经济时期,地里面种什么是按计划来的。夏、秋两季小麦、玉米、花生,是雷打不动的。但也讲因地制宜,边边角角的地方还有沙地可以因地制宜种点儿其他作物,种什么的都有,考虑到产量,种红薯的多一些。
那会儿小孩放学后,没什么作业,都会帮家里干点儿力所能及的活儿。秋天最常干的是割草、搂树叶子。草割回家喂羊、喂兔子,树叶子主要是放猪圈、羊圈里沤肥。
放学后,割草、搂树叶子的孩子成群结队地往沙葛荡里走。那里面草割不完,树叶子也搂不净。更重要的是沙葛荡里有好吃的东西。孩子一成群就有孩子头儿,孩子头儿带着一帮孩子先要解决吃的问题。
秋天沙葛荡里吃的东西很多,树上有枣,地里种的是花生和红薯,有时候还有些甜瓜、西瓜。要吃饱肚子还是花生和红薯。
庄稼是生产队的,有各队的治安看着,但治安都是些腿脚不利索的老头儿,沙葛荡又是个打游击的好地方,躲开治安,就可以动手了。
花生是好偷的,把花生棵子拔出来,根下面全都是。红薯就麻烦一些,红薯秧蔓很长,先要顺着秧蔓找到根,再根据根的粗细,根旁边泥土的鼓出程度判断下面有没有红薯,红薯有多大。如果拔出来的秧蔓根上没结红薯或红薯太小,就是糟蹋庄稼,而偷本身不算糟蹋。
花生或红薯到手,先找个安全的地方。沙葛荡里这样的地方好找。然后在沙地上挖灶,沙地松软,很容易挖。但毕竟是技术活,须由孩子头儿干,其他人有的寻柴火,有的去放风。
做的是那种最简单的灶,先挖个沙坑,前后留出火道和风道,再用较粗的青槐树枝编一个烤架,架在灶上。把花生或红薯放在烤架上,下面用干树叶和细干树枝引火。火势起来后,放粗干树枝,什么时候好,靠经验。孩子头说好了,大伙儿一起快速用沙子把烤架砸塌、埋起来。
下来该干正事儿了,割草的割草,搂树叶的搂树叶,天黑下来的时候,篮子里的草、篓子里的树叶都满了。没满的还要装饰一下,下面用树枝支一下,或者把草、树叶放蓬松一点儿,以免回家挨骂。
正事儿干完,可以吃了。孩子们围坐在沙灶旁,把沙子刨开。下面沙子还有余温,有人被烫的嗷嗷叫,其他人笑骂他是饿死鬼。
烤过的花生或红薯被沙子埋起来闷一会儿,里外都熟透了,又香又甜,红薯香甜,花生也香甜——我们那儿的花生是榨油用的大花生,据周作人说大花生跟小花生原产地不一,传入中国的时间也不同。大花生的特点是含油量大,口感发甜。刚出土的花生鲜嫩多汁,生吃已属佳品,烤吃令人叫绝,一般人是没有这种口福的。
吃完抹嘴,把脸也抹黑了。围着残灶尿泡尿,挎起篮子扛起篓子回家,明天再来——离冬天还远,吃的日子长着呢。
(201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