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前行(2)

2024-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Annie刘

反思一节课,我们可以对照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有达到。在点评的过程中,初中教研员张钰杰老师提到: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时时存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实地感受生活。在这节课中,我以目前网络上火热的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作为引入,让学生感受画面中的色彩,然而在此之前我也进行了歌曲导入。张老师建议如果由《千里江山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会更好。的确,在导入环节自己花费了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而歌曲和情境导入就有所重复,去掉任何一个对于这节课来说都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导入的作用是什么?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本节课的主题,而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以前我们的导入更多的以激活孩子们的兴趣,导入方式可能会是一个chant、song,这些内容可能与本节课无关,也可能无关。而事实上,课堂上的每个关节都是为我们这节课的目标所服务的,都是有一定的目的,所以导入不是随随便便设计。

此外,张老师也提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一条主线。这条主线将英语学习活动观进行串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设计,那么在课堂的最后我们自然会达到迁移创新的目的。

教研员吕应芹老师提到在课堂上学生更多的语言输出是“It's ...”,而对于问句“What colour is it?”学生练习的较少。其实在授课的过程中这方面我也有感受,我们说要让学生的学习在真实地课堂中真正发生,语言是需要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行输出。如果课堂上更多地依赖于老师的领读这样的方式,学生无法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因此重新看这节课我需要思考,什么情况下学生会询问颜色?很显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有遇到颜色的时候会询问,那么我们可以以此进行设计,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老师或者魔术师,指着颜色询问学生单一的颜色,然后将颜色进行混合,再次询问学生新的颜色是什么。

“教-学-评”一体化是我们新课标中的一个关键词,什么是“教-学-评”?

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教”是教师把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通过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内外教与学的活动,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以此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如果说学生作为终端用户,教师则直接和终端用户对接,在这个过程中,课程会有一个转化,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政策到落实,从文件到行动。

作为终端用户,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是检验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也就是说,当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后,要落在课堂中,最终检验的是学生经过几年的课程学习,是否达到建构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目标。与终端用户无缝对接的教师和教师对课标理念、教学材料、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把握和实践是决定学生体验什么样课程最重要的环节和要素。

也就是说,不论课标写得多好,教材编得再好,都无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效,只有通过教师这个转化剂或中介,课程理念和教学内容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营养和能量。因此,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是确保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

但是在这一节课中,正如吕老师所说教学评的设计没有让其发挥真正的作用。我设计了两个评价标准,一个是学生在对话时候,一个是学完整节课学生的一个自评。

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自评与他评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落实,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而这源于在前面的授课中时间太长,导致到这个环节时间紧凑。一节课中,我们老师应当呈现少而精的内容,很多时候总是想要呈现给学生很多,却忘了去繁化简,少即是多。尤其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更重要的是培养乐学善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张口进行表达,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而鼓励也是源自于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评价。

重新回顾这节课,的确自己存在许多的不足,在理想的设计和实际的落实之间还存有差距。包括自己的板书也以及字母的书写也有问题,而有问题恰恰证明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在最后,中心校长冯思梅冯校长也指出,其实课堂上可以只给孩子们呈现三色卡,并将其贴在黑板上,标注颜色写清楚,将主副黑板合理利用。孩子们在课堂上通过混合彩泥这个过程,对课堂反而起到了阻力,看似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但实际山他们忘了这节课的语言知识能力。这好像我又陷入了“活动导向”的设计,忽视了本节课的目标。

这一次的授课与我而言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第一次面对三年级的教材,如何下手?面对陌生的一个班级如何授课?但是,学生和教材这些都是客观的原因,而我是最大的主观原因。今天的这节课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了对于我们的孩子而言,我们追求的是少而精的内容,追求的是让学生的学习有意义的发生,追求的是有效有趣的教学,看到不足,重视问题,在英语教学这条路上我们才能走得更稳。

感谢中心校冯校长、教研员吕老师与张老师的指导,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