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逻辑学》:用逻辑去探索世界万物的本源
最开始接触逻辑学,是在备考公务员的时候,《行测》里面的一个专项模块,考的就是一些简单的逻辑知识。我当时觉得很有趣,也很喜欢,也算是我《行测》里面最好的一个科目。
那时候我还说不清逻辑是一个什么东西,当然我现在也说不清,只是模糊地觉得,它是讲理的,是有章可循的,是因为所以,是回溯与延伸,而不像言语,文字的传达者与接收者之间,总像是隔着一层纱,让人觉得摸不到头脑,让人无法理解,无法接近它的真相。
直到看了《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以后,我才明白,我之所以不懂得言语的真相,是因为在言语的世界里,所表现的并非都是客观的统一的内容,它所传达的内容,往往具有很强的经验色彩,想要明确地了解它,我们需要站在与输出者同样的经验位置上,否则便很可能造成误读。
在学习了《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以后,我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言语”都较为关注,想试图寻找到逻辑的痕迹,然后突然发现,其实很多言语上的误解,都是出现了逻辑上的错误,而之所以会发生这种逻辑上的错误,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并没有站在和说话者同样的经验位置上。也就是说,我们并不了解那些阐述者已知的、忽略的事实。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天中午食堂提供了水果,小绿葡萄,我不知道那是什么品种,因为我对酸味十分敏感,牙齿也很敏感,所以在拿之前特意问了一下同伴,这葡萄酸不酸,她尝了几个后告诉我,还不错,挺甜的。结果就是,我硬着头皮把几个葡萄吃完。
回想起来其实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无论是对酸的敏感度还是牙齿的敏感度上,我们都没有站在同样一个经验基础之上,所以在信息传达过程中,自然会出现失误。而这种失误,在《简单的逻辑学》中被称作是“模糊”,对于那种有一定主观色彩的词语,或者多义的词语,要想确保沟通的准确性,沟通者之间必须提前达成对于这一话题的共识。
在阅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最大的收获并不是记忆了书里所叙述的那些烦琐的知识,虽然对于这些知识的熟记与使用,是使自己的思维趋向逻辑化的一个重要过程。它给我最大的帮助是,让我产生了一种意识,在说话思考的时候,以及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去思考这些语言和观念的逻辑性,从而理出误解产生的根源。这让人觉得聪慧,至少在某些方面,它让人有一种一眼发现端倪的成就感。
说实话,《简单的逻辑学》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太大的触动,因为在接触这本书以前,从学习公务员等渠道,已经多多少少了解了一些重要的内容,比如三段论、基本的论证结构、常见的逻辑错误等等,但它还是点醒了我之前很多觉得模糊的问题。
比如“窃取论题”,这是一个非常好玩的错误形式,在我最开始看到这个论证时,怎么看怎么都觉得它是对的,书中有一个例子,“所有在桌边的人都刮了脸。吉姆在桌边。所以,吉姆刮了脸。”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前提的正确性依赖于结论的正确性,如果事先不知道吉姆刮了脸,那么说全桌人都刮了脸这句话就不可能成立。也就是说,我们所得出的结论,不过是已知的事实,看上去是一个推论,然而并没有真正的推论。
其实逻辑学在生活中非常有用,它能让我们的话更加有说服力,从而让一些人心甘情愿听我们做出的决定。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篇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我觉得写得很有意思,也着实觉得对方学习得很到位,他当时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有一天他的老婆在电视上看到范冰冰用的一款护肤品,非要买,如果是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想要直接制止她,跟她讲比如这个很贵、这个不一定有用、广告都是假的等等,其实这些话都对,但听上去总好像不那么有说服力。如果试图用逻辑的知识来包装一下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她,这种广告只不过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不具有普适性,那么也许对方会被你的逻辑所折服,至少会被这种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样子唬住吧。当然,如果对方也懂逻辑,而且还懂点哲学,反过来对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可就惨咯。
其实逻辑不是什么秘密武器,它本身没有那么神秘,也没有那么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它不是非有不可的,毕竟逻辑混乱的人自有混乱的人的活法,非要用清晰的逻辑与他们交流,反而不见得有效。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逻辑始终是帮助我们接近真理的重要途径,它能使我们从主观的世界中脱离开来,去还原这个世界的本貌,那不仅有益于人类了解世界,对我们个人来说,也是一种堪称智慧的体验。
如果对方每一句错误的话,我们都能用逻辑语言有理有据的反驳,那将会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但还是要借用一句俗话,恋爱的时候,最好不要讲理。就像书中所说,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人这种天生的情感动物构思出来的,所以不要试图将情感完全排除在外。对情感予以适当的包容,很多时候,更有益于我们接近真相。
简宝玉读书挑战打卡——《简单的逻辑学》